麻醉药品使用情况说明 麻醉药品的管理及应用

发表时间:2020/7/31   来源:《生活与健康》2020年4期   作者:余艳斌
[导读] 麻醉药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因为当前麻醉药品已经不再仅限于手术室使用,也不再单纯仅限于简单的定义
        麻醉药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因为当前麻醉药品已经不再仅限于手术室使用,也不再单纯仅限于简单的定义,当前的麻醉药品已经被定义为具有一定依赖性潜力的药品,毫无疑问,麻醉药品的正常使用是有利于身体的健康,但是药物的滥用则会使得身体产生依赖性,甚至上瘾难以自拔,因此对于麻醉药品来说,合理的管理及应用才是科学的。
        首先是麻醉药品的分类:(1):全身麻醉药品,全身麻醉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时分为全麻与静脉全麻两个种类,而在全身麻醉过程中,则分为诱导、维持以及恢复三个阶段,应用于全身麻醉的常见药物包括:氯胺酮、硫喷托纳、咪唑安定、异丙酚、依托咪酯等,全麻药物具有诱导迅速且苏醒快的优点,同时还不会对呼吸道产生刺激。(2)椎管内麻醉药物,该麻醉方式需要将麻醉药物注入到椎管的腔隙当中,在脊髓神经支配的相关区域中充分发挥麻醉作用,该麻醉方式中主要分为硬膜外麻间隙阻滞麻醉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应用药物包括:氯普鲁卡因、普鲁卡因、布比卡因、丁卡因、罗哌卡因等等。
        麻醉药物的管理需要严格遵守《中华人名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对麻醉药物定性分类,当前一般指连续使用后易产生身体依赖性、能成瘾癖的药品,分类则包括阿片类、可卡因类、大麻类、合成麻醉药类及卫生部指定的其他易成瘾癖的药品、药用原植物及其制剂。对于麻醉药物使用单位来说,必须采用经过卫生部门以及国家医药管理局批准生产厂家的麻醉药物,管理则包括使用管理与存储管理,在使用管理过程当中,麻醉药物剂量必须按照麻醉方式与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制定详细的麻醉方案之后,才能取用麻醉药物,麻醉药物的取用与使用必须详细记录,同时药物保管处需要做好麻醉药物的交接工作。

在药物存储管理方面,则需要按照麻醉药物相关存放规定,将药物区分开来,同时提供适宜的存储条件,加强监管与清点工作。
        麻醉药物的应用十分广泛,在不同的领域均有使用,首先是临床麻醉,临床麻醉涉及麻醉前后围手术期的一切处理,在药物使用的时候,需要充分做好麻醉前准备工作,例如对病情的了解,结合实际病情与患者的情况选择麻醉药物,为保证麻醉和手术的顺利进行,可以适当的结合手术给予患者抗胆碱药物、镇痛药物等麻醉前药物,同时告知患者禁食,按照操作要求实施麻醉,麻醉过程中严格监视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其次是重症监护应用,重症监护中针对严重循环、呼吸、神经、肝、肾、代谢等方面的功能严重紊乱者,可以应用麻醉药物,这一类患者疼痛、负面情绪、病症表现等十分剧烈,需要使用仪器设备以及麻醉治疗,充分有效的参与到呼吸疗法、休克恢复等工作当中去。疼痛治疗的应用,麻醉药物近年来在疼痛治疗的应用十分活跃,对于各种急慢性疼痛(如创伤后疼痛、腰腿痛、神经痛、肿瘤疼痛、中枢性疼痛)进行治疗,该部分应用主要是充分利用麻醉药物能够减缓痛觉的优点,在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疼痛十分剧烈,甚至可能影响疾病治疗效果的情况则可以采用局部的麻醉药物使用。
        总体来说麻醉药物的应用都有相对固定的流程,(1)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主要是评估病情,结合病情制定出最优选的麻醉方案,同时根据在麻醉前详细的风险评估,做好充分的应对工作;(2)麻醉期间工作,在麻醉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麻醉的操作规程做好相关麻醉以取得最佳麻醉效果,除麻醉工作外,麻醉人员个还需要创造良好的治疗氛围,做好手术麻醉过程中的监测工作;(3) 麻醉后工作:治疗完成后麻醉工作才完成,工作结束后需要将患者送回到病房,交接工作,同时做好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检测工作,包括神志呼吸等连续监测,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在某些情况下,麻醉作用完全消退之后,患者某些部位的功能还是没有回复,麻醉恢复是与加强监测治疗室需要做好充分的工作准备才能确保麻醉药物的使用与准备工作充分有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