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数学课堂本质,培养学生思维

发表时间:2020/7/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月6期   作者:周和平
[导读] 小学是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启蒙阶段

         摘要:小学是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学习水平有限,需要教师给予积极和耐心的引导。在小学教育体系中,数学是一门基础且重要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改变原有的教师观念和教学模式,挖掘数学课堂的本质内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构建现代化的数学教学课堂。基于此,本文在立足于数学课堂本质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课堂本质;学生思维
         引言:小学生正处于爱玩爱闹的年龄阶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走出固有的教学观念,通过一系列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感受数学学科的趣味和魅力,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够保障学习效果。
一、改变教育理念,完善教学措施
         数学学科在小学教学中有着较为关键的地位,其本身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严谨性、抽象性,新课改明确强调,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围绕学生主体构建课堂教学计划,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观念,加强学生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完善数学学习观念,推动学生逻辑推理、数学思维、数学建模加快形成。但据笔者不完整统计,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诸多数学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学习成绩,从而采取主导的教学模式,思维已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层面,不仅无法落实新课改课程政策,也让学生思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有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鉴于此,数学教师应积极感受自身教育理念,完善教学措施,利用多元化教学措施,制定相应课程计划,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拓展学生思维发展,推动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加快形成。
二、立足课堂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措施
         小学数学教师应关注社会前沿信息,整合现有可用资源,构建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自主性的教学课堂,不仅可以加强小学生思维发展,也让学生激发学习数学学科的兴趣,进而积极、自主的参与教学内容。笔者将利用实践案例阐明多元化措施立足课堂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价值型、有效性。
         1.信息技术与课堂内容整合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已然处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为多个领域带来了相应的便捷,其中,教育领域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已从基础的起步阶段完善至成熟教育体系,从原本的多媒体技术辅导教学,衍生出微课程、翻转课堂等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的课程教育。但多数教师应用范围、广度涉及信息过于局限,没有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细化教学内容。其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存在一定问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结合,必然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师应积极发挥教育从业者精神,挖掘、整合有效信息资源,并创新信息渠道来源,拓展学生数学知识思维,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这一举措不仅可以改善课堂教学质量,也是迎合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例如:在小学数学六年级人教版上册中“位置与方向(二)”一课中,教师就可利用信息技术细化教学内容。此课主要在学生能够辨别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上,引导学生可以用语言、绘制等方式叙述路线图,其目的加强学生空间感知,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实践能力。

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利用多媒体呈现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首先,数学教师可根据“故事情境”展开教学内容,利用Flash动态图、视频、图片等方式,以“人物回家”这种代入感较强的方式构建教学课堂。可利用学校周边环境,以学校为中心环境情境,利用人物回家的故事线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帮助“人物”找到回家路线。如:可引导学生从学校在不经过B点的情况下走回C点;从学校如何实用最快的距离到达A点;如何从F点最快速度到达B点等空间问题,加强学生实践经验,满足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拓展学生思维发展。
         2.生活因素与课堂内容整合
         数学源于生活,且表现形式也是通过生活。我国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加强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完善学生应用能力。小学数学内容与生活因素有着紧密的关联,教师应利用引导的方式,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联想生活场景,丰富学生思维发展的同时,实现思想转化,为学生日后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小学学生一年级人教版下册中“认识人民币”一课就可利用生活元素与教学内容结合。“认识人民币”一课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而言较为简单,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利用活动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购物”活动,提高学生教学内容的同时,加强学生计算能力,推动学生思维发展,加强学生应用能力。数学教师可将教师布置成“购物超市”,利用学生文具充当商品,将学生划分为“收银员”、“购物者”,“购物者”主要任务通过教师给予的“人民币”和“购物清单”在超市中进行购买,“收银员”主要活动为帮助消费者结算,在结算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并在任务完成后实施角色互相,拓展学生思维发展。
         3.小组合作模式
         小组合作模式近年来被广大教师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独特的互动性、开放性促使学生落于主体地位,并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学生逻辑推理、数学思维,不仅可以强化课堂教学质量,也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此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满足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小学生由于成长原因与理解能力不到,导致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形成数学差异,这种差异不利于教师开展教学内容。小组合作这一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之间的差异。数学能力良好的学生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帮助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梳理、认知知识构架,进而缩短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在布置任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任务的交互性、合理性、开放性,基于自主探索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拓展思维能力,如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可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如小组合作意见不一的情况,可提问、查看教材进行论证,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数学能力,也在学生在合作中拓展思维发散。
         参考文献:
         [1]俞恩木.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研究[J]. 新课程(下), 2014, 000(006):34-34.
         [2]尹玉波.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 才智, 2017(16):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