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音乐教育或学习中,对音乐素材之下的评论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对当下传统民族音乐的创作有一定的思考与见解。在现代当中,对于音乐的审美与认知理念的了解,是有助于我们在未来在音乐艺术这条路上不断发展的。以下,我将结合音乐理论分析民歌中的特点与存在的现象,旨意评论其新式教育下的民乐创作和艺术家情怀的关系。
【关键词】音乐评论,传统民族音乐,创作,文化,思考
一、音乐学术文化与思考
对于一首歌曲而言,歌词作为学术的一部分,只是完成的一个基础,更多的后续如果跟不上来,那它就永远是一个“只读”文本,不能成为视听艺术,更不能展翅飞翔。歌德说过:“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从意义上区别语言和音乐,即音乐有语言表达不出的意义。但对于音乐家来说,音乐的写作建立在音符之上,要把它们连贯起来,具有歌唱性和呼吸,抑扬顿挫,此之谓韵律。不同类型音乐风格,不同的地域文化,音乐文化存在的特点体现也尤为不同。就举例拿民族音乐来说,它是是各类亚文化比较集中的的舞台。一方面,我们可以在不同类型的民族音乐中看到不同的亚文化,了解亚文化是我们理解语言的途径,更是人类用言语的情感进行沟通的目的。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有些亚文化已是广泛传播并被在某种程度上被社会伦理接纳的文化。
就拿传统民乐来说,传统戏曲与民间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其作用、意义与功能绝对不可小觑。也因此,我觉得“云中戏苑”这档栏目本身就是传承,就是文明的符号,也是一个地域和城市的文化名片,因为它具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魅力。新民歌的创作,不光是创意、主题思想、内容的新,更重要的是要有更多的志士仁人参与进来,共同思考、创作,来延伸这个主题,在两首歌曲中实践和运用了定义中的原则,并由此产生出一些有别于传统民歌的视听效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创作上有所突破,有所成就。当然,所有的创新都要基于传统,基于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蕴,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延伸与扩充,从而全方位展示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灵魂。
二、举例以探究新民歌创作之道
新中国建立70年来无数音乐家吸取民歌养份创作了许多耐人寻味好听的颜曲。都是彰显了中华民歌的魅力。新民歌,词新、曲新,“亲呀个呆”歌唱中华民族,东西南北有代表性的大好山川,地域文化,与祖国同在,亲亲的爱。《西口口的女儿好大的脚》以歌唱姑娘延伸到西口风情,赞美塞上绿洲,突显时代新貌。两首歌曲弦律做到了继承、发展、创新,百听不厌,沁心提神。
以张枚同老师作词,柴帅、柴京云作曲的《西口口的女女好大的脚》和《亲呀个呆》经典民歌为例一是两首新歌真正体现了"新”与“民"的特点,在淳朴的民风中加入了浓浓的现代元素,使二者自然融合,拓宽和丰富了原有民歌的空间和色彩,让我们听到了不一样的民歌风味。二是配器手法、乐器使用、中西乐结合等方面都有特色,《亲呀个呆》中的铜管的使用恢宏大气令人震撼,印象深刻;《西口口的女女好大的脚》中,三弦吉它(法兹器的使用,以及唢呐的搭配也是很为独特,体现了“西”与“土”巧妙结合的音乐风格,使得传统民歌的创作不再拘泥于过去的土风土韵。三是歌词的创作是从并不大的切入点入手的,内容丰富实在,画面感很强,歌颂生活的美好,歌曲和时代特点融洽结合,在很接地气的前提下,也与当下人们的欣赏审美习惯相贴切,能真切地感受到词曲作者是发自于心的真诚创作。可以说这是一首近来少见的优秀的民歌作品,我预感,这两首明快好听的新民歌将会有被广为流传的坚实基础。?
总而言之,好的音乐评论是艺术创作的开始或者说语言是歌曲的灵魂。音乐代表了人感性的一面,音乐评论则承担着理性表达的功能。从感性和理性两个维度去理解、去融入民歌的特色文化与传承。我相信中国乐曲和民族艺术家们所想表达的语言心境能相结合,并为此所做的努力,必将引发人们对新民歌的情感共鸣,必将开启人们对新民歌创作的新步伐,必将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吕炳文. 艺术典型之树常青[M]. 香港亚洲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