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彪西的作品需要对其的风格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把作品的情感诠释的到位。本文通过浅析德彪西《博士》的钢琴曲欣赏的剖析,使欣赏者能更好的理解作品。
关键词:德彪西;欣赏;《博士》
引 言:
德彪西是欧洲音乐界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他喜欢用音乐来描写对周围事物的瞬间感觉和印象,喜欢在弱的力度挖掘音乐的色彩与层次。他的音乐给人一种神秘、飘渺、朦胧的感觉。他突破了传统的和声功能体系,以追求音乐的光色性为主要目的,打破了和协与不和协和弦之间的根本区别,增强了和声的独立性与色彩性。《博士》练习曲选自他在1906到1908年间为女儿爱玛所作的钢琴组曲《儿童园地》。
一、印象派音乐家德彪西
德彪西出生于法国,凭借着出色的音乐天赋,11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奖。后以马拉美为首的诗人与画家的小团体很接近,并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了管弦乐 序曲《牧神午后》, 他摆脱瓦格纳歌剧的影响,创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现手法。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与其它的艺术也有着密切的联系。19世纪末在欧洲巴黎就产生了一种流派的艺术风格——印象主义绘画。通过光和色彩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角度来体现作者表现出的不同色彩的印象,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印象主义音乐流派曾被称为“一个人的流派”,这个人指的就是德彪西。它是以德彪西为代表的音乐流派。求和声学的新发现,增强和弦结构的可能性,减弱和声功能的进行,重视和声、织体和配器的色彩,在节拍上呈松散流动状态,调节音乐的明暗层次和浓淡色彩,擅长表现幽静朦胧、飘忽空幻的意境。
二、作品的曲式分析及和声
《博士》全曲分为三部分A(1—32) B(33—44) C(45—76)
A(1—32):C大调,主题句的陈述,其中主题的动机(1—2小节)。(3—6小节)突出左手的低音旋律,
右手分解和弦第3小节是I级及其转位分别加上根音、三音、五音,从(4—6小节)左手的低音和右手的分解和弦的第一个跳音分别构成8度、6度、3度关系。(13-21小节)左手连续的跳音与每一小节重复或稍作临时变化的分解三和弦,要突出左手旋律。跳音和分解和弦的第一个音构成纯四度。
B(33—44):其中(33—36小节)是降B大调。(37—44小节)是降D大调。(38—40小节)是倍低音A加上大三度双音的转换。左手的低音要清楚的演奏出来,是歌唱性的旋律。
C(45—76)回到C大调 。(57-64小节)左手是三度和二度双音分解,右手是四度和五度、三度和四度的分解。(65—72小节)四五度叠置和弦。这是一种特殊的音响方式。打破了传统和声中以和线连接进行所形成的动力展开为主的手法,通过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减弱和声进行的功能性,取得了极其丰富的和声色彩。
三、节奏与速度
全曲的速度要求=144-132。开头(Moderement anime)每个音要在P中演奏出来,保证每个16分音符快速而清晰地弹出,均匀,而不呆板、节奏平稳。(7—10小节)分别形成PP情况下形成强弱对比。每一小节中渐强到渐弱要表现的到位。
b个P 到强渐弱到P ,渐强到弱的跳音作为持续音的跳音来演奏。
21小节Un Peu retenu 稍缓慢的进行引出22小节。从22节开始又回到原速。27小节开始左右手交替进行可稍自由,右手的旋律音要清晰突出。30、31小节渐弱,32小节渐慢、渐弱。到B部分开始P自由的原速到37小节PP稍活泼的进行,二度双音连接的渐弱的处理。(41-42小节)渐强到渐弱和缓慢的进行。低音的旋律宁静徐缓而富有表情与C部分主题再现回原速形成鲜明的对比。C部分的开始PP渐强到PP(注意与A部分的不同)。(51—54小节)与A部分(7—10小节),同样的旋律感情的对比不同。是51小节与52小节的PP对比,53小节与54小节的PP对比。从55小节开始渐强,逐渐活泼,有豁然开
朗的感觉。主旨也更加鲜明。67小节在f的情况下渐强非常活泼,表现一种非常兴奋的状态。从70小节到结束是渐强到f到在f的情况下渐强到ff到最后持续的长顿音的结束。
。
四、主题乐句鲜明意向性
主题乐句以快速的16分音符的跑动(1—2小节)展开,(22—23小节)展开变化到左右手的双手交替引出B部分。B部分低音旋律的缓慢结束到主题句的又一次开始(45—46小节)。对主题句的展开再一次变化达到全曲的高潮到结束。主题句具有鲜明的意向性。三次主题句的展开,引发想象的空间表现孩子一开始弹奏曲子烦躁不安的心情到弹奏乐曲时变化、玩乐的心境。练习接近尾声,想到外面与同伴玩耍在感觉释放感时欢快的结束乐曲。
五、力度和声、织体因素与触键关系
开始的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跑动,突出左手的低音和右手的旋律音。音与音之间有粘连性的连音来演奏,指尖用力的部位根据音色来调整。手掌拉开的同时掌关节仍然要很牢固。手腕放低,触键接近水平地方式,紧贴键面指尖扒住琴键横向转移。从P到PP的过程,必须调整指力的控制,要用温和的内力而不是粗暴的强力。而是敏捷的触键并且有穿透力。13小节左手从换高音谱表开始就使用跳音来弹奏。手腕带动手指的快触键,手腕要放松,手指尖轻轻拨弹,声音带有弹性。右手旋律的贴键跑动。B部分进入低声部旋律,贴键借助臂力送入键中。力度的变化带来音乐的变化。C部分的从渐强开始双手交替进行,声音灵活转动,头句音指尖稍多一点力。后面的四五度叠置和弦要突出力度和声的变化效果。结尾的结束一气呵成,连贯、自然。
结束语:对于乐曲的学习,通过练习来掌握曲子的结构框架。熟能生巧,通过多练来体会作者创作作品的涵义和风格。多思考,多听影响资料,用耳朵聆听声音的不同效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演练完成达到作品应有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 世界音乐巨匠 德彪西 吕昕 西苑出版社 2003
[2] 德彪西钢琴作品演奏指导 [M](美)马杰里.哈尔福德 上海音乐图书2007
[3]《钢琴演奏教学法》 上海:A·阿列克赛耶夫著 程白珊译 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