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治是高中教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高质量的政治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升学和考试,更为关键的是帮助学生在政治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树立健全的人格。素质教育背景下,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越来越多教师开始意识到在高中政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活动,但是由于对立德树人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刻,在结合教学方面并不到位,导致实际教学效果无法满足预期要求。如何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于高中政治教学,这值得每位教师思考。
关键词:高中政治;立德树人;教学改革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专业的工作技能之外,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十分重要。教育是引导学生积极成长的重要途径,高中政治课堂更是学生品德教育的主战场,在政治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是政治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简单分析了当前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在高中政治教学重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策略供参考。
一、当前高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死板,课堂气氛沉闷
在传统教学思想的长期影响下,许多高中这次教师只是把政治教学作为一项任务,教学过程中运用单一的教学方式,通过说教的形式向学生传递政治知识,课堂过程缺乏互动,课堂氛围较为沉闷。高中是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价值观念养成的重要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缺乏互动的情况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自主思考能力无法得到培养。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记笔记,这样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缺乏拓展,不利于立德熟人理念的渗透。
2.重成绩轻人文,德育渗透不足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压力最大的阶段,高考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一生,无论是学校、学生还是家长,都对考试成绩十分重视,面对这样的情况,高中政治教学容易陷入“重成绩、轻人文”的处境,在德育方面的渗透不足。高中政治学科内容涉及经济、法律、人文等方方面面,一味追求教学效率而忽略德育,很容易增加学生的压力,不利于学生的综合成长。
二、在高中政治教学重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策略
1.巧用信息技术,强化学生德育体验
高中政治学科本身涉及的知识范围十分广泛,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实现。
首先,教师应当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高中政治课本中寻找与德育匹配的教学内容,并对相应素材进行延伸,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视频、音乐等素材,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对某一政治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相较于传统的德育,教学情境中学生收获的体验更加丰富。
举个例子,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政治课程“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学生播放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背景相关的视频,从网络中选择相关的资源,利用专业的纪录片或者诙谐有趣的动画片展示历史知识,避免单一的说教式讲解。信息技术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从视频素材中延伸,在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的同时渗透立德树人理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2.重视生活实践,在实践中渗透品德教育
高中政治学科是一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科,学习政治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为关键的是在生活实践中渗透德育,让学生在特定的实践活动中收获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此,教师必须紧密抓住生活与高中政治知识之间的联系,寻找恰当的契机布置实践活动,借助生活实践帮助学生理解高中政治知识,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举个例子,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政治课程“我们的民族精神”一课时,教师首先需要围绕“民族精神的内涵”展开教学,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随后可以布置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践行民族精神。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文化传承,端午期间,教师可以围绕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为学生布置实践活动,在赛龙舟、包粽子的活动中,学生能够联想到屈原坚忍不拔的品格。简单的实践活动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通过生活实践渗透立德树人理念,高中政治教学才能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新时代高中政治教师,必须正视当前政治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巧用信息技术,强化学生德育体验,重视生活实践,在实践中渗透品德教育,抓住高中政治学科中的德育素材,在课内外各环节渗透德育,唯有如此,高中政治学科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幼云.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原则初探[A]. 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论坛资料汇编(二)[C]. 2019
[2]胡建忠.问题引领式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探讨[A].新教育时代教育学术成果汇编[C]. 2019
[3]罗华莲.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政治时事教学探究[A]. 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十一)[C].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