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初中英语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衔接

发表时间:2020/7/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月6期   作者:闫朵
[导读]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不止对全国甚至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不止对全国甚至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全国的教育活动由线下转到了线上。
         由于国家对疫情的有力管控,我国的疫情得到极好了的控制,伴随着春天的脚步,疫情渐渐退去。全国复工大潮逐渐推进,在严格的管控下,学校教育也逐渐恢复。
         对于无数教育工作者和广大莘莘学子而言,重返校园来之不易,而伴随着返校的脚步,教育工作者更有一份期待与疑惑:如火如荼的网课下,学生们的学习状况到底如何;网课过程中学生养成了什么样的学习习惯;再一次转化为线下教学,学生们适应情况怎么样?返校至今已经一月有余,通过对学生的调研与观察,我们对以上问题的了解如下:
1.学生网课期间的学习状况
         学生网课期间的学习状况差异还是很大的。从横向上区分,可将学生分为两大类:一类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状况一致;另一类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状况相反。
         在第一类中又存在两种类型,即无论面对线上课程还是线下课程,学习态度都一样积极的学生;和无论线上还是线下课程,存在感都极低的学生。前者在平日的学校课堂中表现活跃积极,而在网课中这些同学也秉承了这种风格。后者在学校课堂中就极其难以被调动起来,而网课中他们很快会走神,脱离线上课堂。
         第二类学生则表现出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反的学习状况。这类学生同样有两个小类别:一种表现为线下活跃,线上较为冷静。这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求知欲非常强,而线上课程中,由于活跃的思维和自控能力的欠缺,极有可能被网络上各种有趣的事情吸引,导致线上课程的存在感大大降低,表现出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相反的学习状况。第二个小类别则表现为线下课程冷静,线上课程相对活跃。这类学生在线下课程中基本不主动回答问题,课堂上表现沉稳,但是网课减弱了他们的害羞感,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心。他们在网课中,回答问题的次数比线下课程里高出许多,而且能保持独立的思考,是一位独立的思考者。
2.学生在网课中容易形成的不良习惯及问题
         总体上来说,网课的时间一般在20-25分钟左右,两个月的网课导致学生习惯于将学习的注意力时长的维持在20分钟左右。根据各校不同的安排,初中学生每天要上7-8节网课,40天左右的训练,完全可以使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根据21天习惯养成法则,21天以上的重复,能够使人养成相应的习惯。)
         网课过程中学生缺乏教师的监督,也缺乏教室、校园这种学习的氛围,思维可以自由飘荡,因此学生在网课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跑神,即使是一些认真的同学,也难免会有这种情况。
         对于那些线上线下课程均表现不积极的学生来说,两个月的网课使他们基本脱离了学习的习惯,甚至有可能养成长时间玩游戏、自由散漫的生活状态。个别学生甚至在体型方面有明显的表现,这说明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并没有得到他们的响应。
         网课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求极高,于是学生对于自己喜欢的科目会更加用心、搜集更多知识,自己的优势科目会再一次得到提升。而对于自己的弱势科目,学习起来本来就比较困难,可能更加置之不理。
         网课时间比平日教学时间短,教师不得不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导致课堂知识点密度大,课堂练习时间必然减少,学生的掌握程度老师是难以把握的。而网课后的自由时间,由于教师和家长的监督性弱,学生是否能够很好地利用它进行恰当适时的复习,巩固课堂知识,也成为影响网课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3.线上转线下学生们的适应情况
         由于网课的时间跨度等各种特性,学生在网课中养成的习惯就会表现在线上课程结束后的线下课程中。
         比如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时长的维持在20分钟左右。?20分钟以后,普遍呈现出课堂情绪较为低迷的状态。
         其次,由于网课中缺乏监督,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跑神。
         第三,网课教学无形中加速了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让被动学生的学习更加困难。
         第四,网课加速两级分化的同时,还促使偏科更加严重。
        
         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针对线上教学转化为线下教学,应该如何做好衔接工作,以保证对线上课程做出较好的总结,为线下课程做出较好的铺垫?
         对于这个问题,我对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做了如下的小结:
1. 新学期,新要求
         首先,要脱离网课中自由散漫的状态,需要有一个崭新的态度和崭新的决心。改变态度和决心的力量,来自于自己内心的渴求和梦想,也来自于环境的改变和要求的革新。
         疫情后的开学,我并没有急着开始上课,而是先同学生分析了一下自己所面临的激烈竞争,从思想上让学生脱离自由散漫的状态。
         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前提下,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便于长期保存的积累本和一个听写本。前者用于积累所有自己没有扎实记忆和学习的知识,包括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中所学的内容;后者用于检测学习的情况,反馈积累本上的知识、课堂上的知识,学生学过后有没有真正掌握。对于积累本的格式和听写本的要求都做了统一规定。
         此政策实施已经有近一个月的时间了,学生们坚持的不错,而且积累本和听写本起到了有的放矢的作用,能够使课堂上学过的重点内容更加凸显,重点更加突出。
2. 疫情后返校的课堂教学活动
         不得不承认,老师们对疫情期间的线上课程虽然花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是教学效果和线下教学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针对这种情况,回归线下教学以后,我对线上课程中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
         复习与学习新知识不同。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复习课不能原模原样重复一遍,要在知识或方式上有新的花样。面对大面积的基础知识复习,原则上,课容量一定要大。课容量大就有课堂效果不能落实的风险,因此教师在设计复习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学方式方法,不能为了大量地复习而平铺直叙地灌输,相反,要运用适当、合理的方式使学生参与课堂,不要掉队。除此之外,还要在旧的知识上有所延伸和拓展,这样才能满足优秀学生的课堂需求。
         那么我们该怎么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呢?
大容量课堂
         以人教版新目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What’s the matter?》 为例,在线下课程的复习备课中,我先将教材进行了整合。教材Section A的1a--2d重点在介绍常见疾病和给出建议的表达,而Section B的1a--1d也是学习一些身体不适的症状、突发意外和对应措施的表达。作为复习课,完全可以将这些身体不适和应对措施的表达整合在一起,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总结,以扩充课堂容量。经整理,共计24条相关表达,其中12条为身体不适的表达方式,另外12条为对应的处理方式和合理建议。
         将整理好的24条短语分别写在24张A4大小的卡片上;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分别命名为A组和B组;A组的同学将会被随机分配到12条描述身体不适的短语,B组的同学也被随机分配到12条应对方式和合理建议。每两名同学拿一张卡片。

拿到卡片后,两人先按照卡片内容预测身体不适的短语或者应对方式,然后组成简单的对话。以拿到“have a sore throat”的两个同学为例,俩人生成的对话可能是: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I have a sore throat. What should I do?”
         “You should drink some hot tea with honey.”
         两人对话进行完后,按照A组同学的座位顺序,逐个起立同学向全班展示自己手上的卡片。例如,第一个同学拿着“hurt my knee”起立向全班同学展示,B组所有拿到解决这种伤痛方式的卡片的同学都起立,站起来的是拿到以下卡片的同学:“get an X-ray”“see a doctor”。其中一个人和拿到“hurt my knee”的同学进行与刚才一样的对话进行呈现;另一个同学则用单数第三人称的形式与拿到“hurt my knee”同学的同桌进行如下的对话:
         “What’s the matter with him/her?”
         “He/She hurt his/her knee. What should he/she do?”
         “He/She should get an X-ray and see a doctor.”
         在这个活动中,共有48人参与对话,基本覆盖全班,所有的同学都能进行口语练习,在听别人的对话中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听力练习,课堂参与度高,输入输出练习的密度也比较高。
         从实践效果上看,当学生看到本节课有“道具”,课堂热情明显比往常高,特别是一些好动、乐于交流的学生。那些线上课程已经基本掉队的学生,态度是比较谨慎的。但是当这一部分学生知道自己只需要弄清楚手里这张卡片的意思,以及会说4个简单的句子,他们的参与动力大了很多。有了全班同学的参与,再加上反复练习带来的自信感,本堂课越来越顺利,进展越来越快,课堂气氛不用再去调动就可以自主活跃。最后请所有的同学任选一组对话写在自己的听写本上,作为笔头上的输出。
         在与老师们交流之后,明显发现这样的一节课比直接过课本、照本宣科地复习要有效的多,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较高,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更加生动、更加鲜活,可以说有效地防止了教师与学生为敌的一种对立局面,特别是对于那些对学习毫无兴趣的学生而言,可以无形中将他们拉回课堂,我们的课堂才更健康更阳光。
归纳知识
         除了大容量之外,我们在复习时更要拔高一点学习层次,进行归纳式、总结式的教学活动,这样有利于学生俯瞰学习内容,思维上形成知识网络。
         以人教版新目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 为例,我同样制作了8张卡片,均以图片形式呈现,其中4张表达的礼貌的请求,另外4张表达的是希望得到对方的许可。
         这8张图片由我来指定内容,邀请班里擅长画画的学生来完成。这样做有以下好处:首先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其他学生看到了肯定会对课堂内容感兴趣;第二,学生的思维学生们更便于理解,学生画出来的东西更方便学生猜测其含义;第三,能减轻教师的负担,或避免不会画画的尴尬。
         课前学生按照分好的两类,在黑板上粘贴卡片。看到图片,学生们还是很有兴趣的。经过全班的推测和老师的引导,8个短语很快就被猜出来了。根据两个类别,学生们发现左边栏的4张卡片均可以用“Could you ······?”提问;而右边栏4张卡片均可以用“Could I ······?”进行提问。由此为学生们概括出表达礼貌请求和表达希望得到对方的许可的句型,并对其肯定、否定回答进行小结,再请学生自己造对话。
         这样原来拆分为三节课的知识在一节课中进行了小结,学生对情态动词could的用法有一个多方面的认识,更容易把零碎的知识布成知识网络,产生知识联想和拓展。例如在这节课的最后,有学生问我情态动词can也可以表示这两种含义吗。这说明学生渴望从总结中得出规律,以此拓展自己的知识网络。
加强记忆
         初中英语学习中,有规律的、能进行板块式复习的东西并不多,线上课程这种缺乏监督的课程下,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词汇问题。线上教了词汇,但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摩词汇的含义,课下也没有足够的练习去巩固学过的词汇,因此,词汇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以人教版新目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I’ll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s.》 为例,本单元有很多的动词短语,很多学生都没有记住这些短语的汉语意思。在返校后的课堂中,我设计了一堂课,帮助学生复习这些动词短语。
         这节课同样用到了很多卡片。首先将本单元中最重要的12个动词短语整理在卡片上,再给这12个短语配上相应的宾语,也写在卡片上,并且要保证它们之间组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将所有的动词短语贴在黑板的左边,所有的宾语贴在右边,让学生们动手把右边的卡片取下来贴在相应的动词短语后面。课堂上既要动脑,还可以动手、下座位,孩子们的积极性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了,而好静不好动的同学,这时候就可以在积累本上做笔记了,也同样起到了复习的作用。活动中最后被大家选对的内容,就是同学们的知识盲区。这相当于把学生的思维过程暴露在老师面前,老师可以很明确地知道孩子们的疑惑和掌握不熟悉的地方,在这节课上着重加强练习。这是一种很好地查漏补缺的方法。
思维导图小结
         除了课上的设计要精细之外,课下的作业也要学生用心。
         八年级下册课本最后三个单元都是对现在完成时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词汇特殊变形。虽然老师上课会带学生总结一些规律,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借助教材附录的表格,对特殊变形进行重新小结,按照特殊变形中的小分类小结,这样,能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印象,也能培养出对特殊变形的认识,以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 线上教学转线下教学的其他注意事项
         除了既定的教学方法改善,针对孩子们习惯养成和注意力训练等方面的问题,教师还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改善线下课堂。
         例如,孩子们的专注程度在20分钟后明显下降,教师应当在适当的时候安排小组活动,给生生交流创造机会,以此重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新鲜感,给课堂带来新的活力。
         此外,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不同,学校教学与补课机构不同,我们的线下教学应回到人文关怀与知识教育并重的实践中去,对于学生的爱护和关照应该是伴随始终的。
        
         时代的发展,带动和推动着教育的发展,无论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我们都将积极学习和改进;育人为本,更是我们不忘初心的义务和使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