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在中小学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0/7/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月6期   作者:符振宇
[导读] 新时代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已逐渐被应用于校园管理体系中,

         摘要:新时代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已逐渐被应用于校园管理体系中,为贯彻落实教育改革思想又增添了新动力。但对它的理解与应用目前尚处在摸索阶段,若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优势和效用,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基于此,本文将对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在中小学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小学管理;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应用分析
         引言:将“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应用于中小学管理工作中,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对该思想有着深刻、清醒、客观的认识。它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其中的奥义在于“人”,因此,对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有效应用,需要我们能够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
         一、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关于以人为本是这样定义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核心来发展一切社会活动,其中“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人”这一物种;或者群体中的个体。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乃万物之源,科学的发展就是要承认人的核心地位。西方早期哲学思想主张人性和人权的建立,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中国古代人本思想同样强调了“人”对生产活动发展的重要性。
         从教育管理的角度出发看“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以鼓励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为主;培养学生发挥自我潜力的价值;以学生为中心制定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体系,最终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那么这里就有问题了,我们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教育,学生为本”是否符合“以人为本”思想。从事物形态发展规律来看,一定是先有人,之后才有教育,但当前的教育理念是要求学生跟着教育发展方向走,而不是教育去迎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既然把“人”视作社会发展的核心,那么社会就要朝向“人”的需求去发展,但现实却是要求“人”去适应社会。所谓的“社会”,只是一种概念,就像“学校”和“教育”一样,习得生存技能不一定非要在“学校”,也可以在其它地方;接受思想启迪与精神洗礼也不一定非要用“受教育”来形容。实体学校的发展与建设需要迎合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容纳每一个学生属性特征,而不是过分强调某一种概念。
    二、“以人为本”思想在学生管理中的表现形式
    中小学生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遵从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具体表现为:从学生的人格特征出发,制定符合他们自身生长规律的教育计划;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为每一个人做好人生规划;从学生的阶段性需求出发,帮助他们探析满足需求的途径。


(一)人格特征
         人类所具有人格特征对自身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它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加以完善,但很难被改变,就像我们所熟知的那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帮助每一位学生发现自己人格特征的优势,并通过教育把这种先天优势转化成胜势,便是顺应了他们自身的生长规律,从而使学生们的付出的辛苦和努力更容易结出果实。当前比较权威的人格理论是《九型人格》,它把人格分成完美型、助人型、成就型、感觉型、思想型、忠诚型、活跃型、领袖型、和平型等九种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的人格都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思想型人格,喜欢思考分析,求知欲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具有此类人格特征的学生比较适合做科研工作;再比如领袖型人格,追求权力,讲求实力,有正义感,具有此类人格特征的学生比较适合做领导或领袖。但需要指出的是,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各方面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可变性和可塑性都很强,因此,需要老师有意识地把他们向符合他们人格特征的发展方向引导,而不是盖棺定论。例如,可以考虑让具有领袖型人格特征的学生做班级干部,以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鼓励有思想型人格特征的学生多去探究科学知识和科学实验。
(二)兴趣爱好
    兴趣爱好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源动力。对于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从兴趣爱好出发,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特长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与职责。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点不同,老师可以采取分类管理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管理,这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相互分享交流经验的合作精神。但需要注意的是,“兴趣爱好”与“适合”不是一个概念,比如有的学生很喜欢体育,认为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但不代表他们就适合发展体育;与之相对应的,有些学生对体育毫无热情,但他们的身体素质却非常适合从事体育活动,对于这类学生的管理,还需要老师细心的观察和耐心的辅导,找出并分析原因,如果可以帮助他们向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发展固然很好,但如果思想上过于消极和抵触,还是要遵循学生的个人意愿,学习其他文化课也同样如此。
(三)阶段性需求
         个体在任何发展阶段都会有需求,有些是长期存在的,比如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有些则是在某个阶段为完成某项任务的需求,比如期末考试和中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要需求就是提高成绩,为帮助他们实现这一需求,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为他们设计合适的学习计划和帮助他们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比如对英语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老师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课外读物,首先让他们对学习英语产生兴趣,然后再对需要改进的地方做出指正,最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测试。必要时,还可以给他们制定一些额外的学习任务,以保证这类学生的英语成绩尽快得到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充分遵循了中小学学生的性格发展规律,在一定程上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了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实现了自我价值。但对该模式的有效应用目前还处在摸索阶段,若想将“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彻底落实到位,还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刻探索和挖掘该思想的精髓。
         参考文献:
[1]金玉.试论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J].才智,2020(15):132.
[2]辛燕霞.试论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20(14):88+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