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活动与高效课堂 ——观课思考

发表时间:2020/7/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月6期   作者:王丽
[导读] 什么样的课能被称为示范课?示范课是能让听课的老师有所收获

         什么样的课能被称为示范课?示范课是能让听课的老师有所收获,能起到示范引领,有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能让教与学互相自然融合的高效课堂。
         课改多年来,听、评课是大家互相交流学习的重要方式。最近,学校组织示范课展示活动,老师们当然是很乐意去听,想学习他们的优点来弥补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想解决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困惑。然而几节课听下来,老师们的心情,由去听课时的兴奋,期待变成了疲惫,茫然。
         上课是教与学的活动,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作为老师,要明确这节课准备教什么?怎么教?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课堂结束以后,老师要反思最终教了什么 ,学生最终学到了什么。
         不论是采用情境教学还是任务型教学,每节课都是老师经过反复磨课,修改而成,几节课听下来,听课老师没有感受到师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看到的是上课老师精心准备的课件,还有动画,各色图片,各种漂亮的道具及一连串的活动,感受到的是老师在和学生演一场充分准备的戏,是一场作秀。
         各种各样的活动设计是这几节课的共性特点,整节课,老师好像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赶活动,为了课堂环节完整,老师上的匆匆忙忙,直到下课的铃声响起,老师还在激情饱满地讲着。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整节课几乎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的练习和实践活动也是做做样子而已,没有落到实处,学生学习的过程没有展现出来,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自主性没有调动起来。整节课看起来是热热闹闹,课堂节奏快,实际上老师讲的累,学生听得累,连听课的教师也觉得累,当然,课堂效果也不理想,等到检测整节课内容的时候,老师多次鼓励,全班并没有多少同学举手参与。
         在这样的课上,学生跟老师就是两张皮 ,那么,一节课后学生收获了什么呢?可能印象深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技能,而是只留下一些玩的情景。


         于漪老师说:“我不断的反思,我一辈子上课,有多少是在黑板上的?有多少是教到学生的心中的?”张祖庆老师说:“真,才是好课的魂,真课堂,就是教师真教,学生真学。”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明确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老师真正起到主导作用,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有很多小学生对于小学教学课堂很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知识点掌握不牢,学习效率低下。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穿插进游戏,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激发学习的热情,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在学习中体会乐趣。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凡事有度。一节课中所有的东西都是为课堂而准备的,活动能助于学生学习,但并不是活动越多越好,花样越全越好,一定要目中有人,关注学情,活动的设计要逐层深入,每个活动的设计要有目的性,并且活动可以有删减和调整,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思维的活跃和发展。
         有人说,公开课就如一场盛宴,光鲜亮丽,但你不能常吃,而日常课就如同家常便饭,虽说朴实,但是很有营养,这个比喻非常恰当。不论是公开课或者日常课,以生为本都是最重要的。目中无人的公开课,就好比只有色、形而无味的假盛宴,又能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什么可取的价值?
         一节好课,不应只是教师满堂灌或者让学生回答老师一些“是”或“非”,或者几乎不用思考或者简单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一节好课应是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自然。如果说一节课下来,老师觉得很累,学生脸上看不到光,那么这不是一节成功的课。
         评价一节课的标准也不是课堂的活动有多少,新的花样有多少。恰到好处的活动能真正为课堂教学而服务,一节课结束后看看学生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学到了什么技能。当然,评价学生也要多元化,因为学生的个体存在差异,允许有不同的发展标准。
         让课堂静下来,以生为主,让师生从太多的活动中跳出来,用心聆听文本的声音,打开思维,用心思考,享受学习的过程,感受课堂的真正魅力,打造高效课堂,这也许是当下师生内心的呼唤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