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中的平衡原理及应用    ——论素质教育五因素及诸因素间关系

发表时间:2020/7/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月6期   作者:蓝旭志
[导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内部各个因素总是互相制约、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内部各个因素总是互相制约、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的。人类只有在认识事物内部各因素的联系前提下,才能遵循其发展客观规律进行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素质教育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实践活动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素质教育,我们首先要认识其规律,即素质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的本质性联系。
         知识、教师、环境、学生、能力是素质教育中五个基本因素。其中知识是意识形态的因素,教师和学生是人的因素,学生是人的因素中主体因素,环境是各因素的载体,能力是关键,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五个因素之间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1、学生是主体,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能力,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因素,能力就无从可谈。可见,能力的发展是以学生为前提的。
         2、能力的形成,又给学生掌握知识提供必要条件。学生能力的发展,可捉进学习活动的完成,加速知识的掌握。同年级的学生,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掌握知识技能的快慢、难易,深度和巩固程度的不同,原因在于能力上的差别。所以说,“掌握知识和技能又以一定能力为前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心理学》第234页)。能力是产生知识的前提。
         3、知识的多少,决定着教师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传授知识是教师的任务之一。一般说来,“倒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教好学生“教师必须有牢靠的基础知识,对所教学科知识应达到精通,这样才能从中提出精华,把知识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人教版《教育学》92页)。所以说,知识是产生教师的基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没有知识是当不了教师的。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懂得很多的知识,并在温习旧知识中进而掌握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知识是产生教师的前提。
         4、当了教师之后,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管教学生;二是给学生创设成长环境。后者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素质教育中依照客观规律施教的途径。但教师在创设环境中完全可以处于主动的位置。因此,教师又成为教育环境形成的首要条件。
         5、环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定的环境往往会塑造出与之相应的人。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培养人要选择适合的环境。平时所说的“时世造英雄”也是这个道理。因此,素质教育中,环境是培养人才的“母体”。这点我们应给予承认并加予重视,“坚持环境育人”的道路。
         这是素质教育中五个因素的顺势关系,用图表示如下:    
        
         用一句话表述是:环境塑造学生,学生发展能力,有了能力才能学会知识,有了知识才可以当教师,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环境。
         五个因素不仅互为条件,更是互相制约。
         1、学生为要发展能力,必然要攻克许许多多的知识堡垒,然后把学得的知识转变为自身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永远处于主动的位置。学生与知识的关系是主客关系。
         2、然而知识是力量,它指导着人的各种实践活动。

人类通过掌握知识,用知识的力量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使环境不断地改变。事实上,人类知识给环境造成的往往是“破坏”的作用,这种“破坏”如果适度,对人类是有利的。环境被动于知识,知识因素主宰着环境因素。
         3、环境因素虽然被动于知识因素,但对人的能力因素的制约却是主动的。它限制着能力的形成,更是可以限制着能力的发挥。由于环境因素的制约,一些人很有才学,但始终未能发挥出来,始终怀才不遇,埋没终生。
         4、能力又对教师起限制作用。
         (1)教师自身能力对教师限制的有:组织教育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处理问题能力等。
         (2)学生的能力对教师的制约。一个人能力处于较低的水平时,他需拜人为师,以管教他,让他成才。当能力超出了管教他的老师,再不受这个教师的教育了,必须另请高明。如小学毕业了,就要升初中就读,若再反复读小学就无益于提高素质了。
         五个因素必须是在相生相克之中平衡发展,学生素质才可以得到提高。平衡是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自然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人类将面临着灾难;人体生理失衡,就会有生命危险。同样,素质教育中诸因素的发展失衡,培养出的人会是畸型的人。魏传宪在《素质教育中的几个关系》中强调优化课堂、优化校园,“还要促进整个教育生态环境的优化”,“保持和维护教育生态平衡”。(中国和平出版社《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的选择》)
         环境是育人的场所,必须给予优化。所谓优化,是使之与其它各因素协调发展。学生成才与否,不在于环境的优劣,而在于环境是否合适。恶劣的环境也可塑造出许多人才,优越的环境不一定出人才。环境与其他因素失调表现为:(1)过好,学生生活奢侈,有优越感,不思上进(2)不及,则人生在世无依无靠,终生埋没。适当的环境才能塑造出身心健康的人。
         学生是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其生理、心理、文化知识等各方面要和某个教学层次相适应。早熟的学生往往超出同龄学生所处的教学层次,因而教育教学效果也常常不尽人意。这是因为我们把生理、心理等处于高一级层次的学生当作低一级的学生来教。这是学生这个因素失衡的现象。同样,我们更不能把处于低层次的学生当作高层次的学生来教。一些家长让孩子上学过早升学,如12岁就读完初中,这是不合素质教育五因素的平衡原理的。
         能力与学生的心理、生理、教师也要相适应。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便可日益增多,素质不断提高。能力在一定教学层次内如果太过,则不听教诲,自作主张,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的学习。许多神童长大后无所作为便是如此。能力不及,则难以长进,不成大器。
         知识的多寡,深浅应与其他因素相协调。过多过深,则学生难以学会,难以掌握,易流于死记硬背,盲目滥用,导致环境遭受破坏。20世纪以来,人们盲目滥用知识,随意开发,使环境受污染,生态受破坏便是深刻的教训。
         管教学生,让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是教师的职责。但管得太严太死,则束缚学生的思想,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出的将是懦弱、毫无主见的人。管不够,则为放任自流,学生思想散漫,易误入歧途。另外,教师的管理方法也要与其他因素相适应,适度、不能失衡。
         以上是素质教育五因素及其错综复杂的联系。认识并研究这些联系,有助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使我们的素质教育不断地向前健康迈进。希望此文能给诸位同行提供讨论线索,起抛砖引玉作用,引起多一些的同道者参与研究并加予补充完善,掀起素质教育领域的新浪潮,谱写我国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