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易地扶贫搬迁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7/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月第6期   作者: 代荣
[导读] 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

         摘要: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学生们,且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上更细腻敏感,更需要被关注和更多的关心,本文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语文的阅读教学角度对这类学生提出相应策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环境,更好的学习。
         关键词:初中学生 易地扶贫搬迁 语文阅读 教学策略
         前言:异地搬迁的学生多是从基础设施较差,经济不发达的地方,搬向经济较发达,教学状况优良的地区。异地搬迁的学生对于新的环境会有未知的恐惧,可能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也会产生一些不小的影响。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尽快地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让他们更好的适应新环境。
         一、克服自卑,自在学习
         异地搬迁的学生多来自于农村地区,和城市的学生相比他们的见识较少,普遍存在自卑现象,不管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生活上都有很大的不适应性,因而一时之间并没有办法融入新的大环境和大集体。自卑感会降低他们对于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异地搬迁本身是更好的让学生们接受到相对优良的教育资源,但自卑感可能会让他们认为自己并不属于这个集体,从而,更有甚者产生逃课厌学等状态,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比如七年级上册的语文阅读中的文章,海伦凯勒所写的《再塑生命的人》。在上课之前可以邀请异地搬迁的学生,同其他同学们一起做一个游戏,将异地搬迁的学生的眼睛蒙起来,假装是一个盲人,再让他们触摸不同的东西,猜一猜那是什么?然后让其他的同学们在他的手心上写字,让他猜这个字写的是什么?让他们感受到盲人认识世界的不容易,以及学习知识的困难程度,接着教师便可以通过这个游戏引入课堂内容。在正常人的世界里,学习是理所当然可以做到的事情,世界在我们的眼中也是五彩斑斓而且是明媚美好的,但是在盲人的世界里不一样,他们的世界只有一片黑暗,永远也不知道周遭的事物是什么样子的,只能通过触摸去感受它,更别提是学习了。然而在这一状态下,凯伦没有自卑,也没有选择自我放弃,在1887年3月3日那天之后,她的生活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老师安妮对他来说就像是海面上的一束灯光,突然就找到了行驶的方向。海伦作为一个盲人,尚且没有放弃,对于学习求知的欲望,更何况是四肢健全的人呢?这一课堂学习内容和小游戏,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残疾人坚强的意志力和永不言败的精神,同时也鼓励他们向海伦凯勒学习,克服自卑的心理状态,迎接美好的人生。
         二、感受友情,融入集体
         同学之间的友情,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是不可磨灭,且记忆深刻的部分,友情可以让学习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快更好地让我们融入这个新的大家庭大集体。如何让异地搬迁的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同学们的互帮互助,相互协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相互配合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就会被激发出来,这样可以更好的加深他们的友情,让城市的孩子更加关心异地搬迁的同学,也让搬迁的同学感受到来自大家庭的关爱,消除陌生壁垒。


         例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阅读的过程中,除了要教学生如何阅览文章,同时还要教导学生如何有感情的朗读文章。以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外国诗两首”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班级同学们分为四组,两组同学队伍阅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另外两组同学队伍阅读《未选择的路》,这需要同学们自己分段,哪个同学说哪一部分,哪些部分需要大家一起合起来朗诵,相互协调配合。然后四组两两对决,选出读的最好的两组,给予相应的奖励。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需要自主的讨论配合以及不断的磨合练习,这样便加深了他们之间的熟悉度,以及团队协作程度,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机会让异地搬迁的同学们更好地融入新的大环境,更快的交上朋友。
         三、填补缺失,感受力量
         从大部分的情况而言,异地扶贫搬迁的学生,其家庭条件不是特别的好,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常年没有办法陪在学生们的身边,而不得不让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抚养着,这就使得许多的孩子们缺失了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也缺失了重要的家庭教育。教师对于这样的情况,可以通过语文阅读的形式填补孩子们内心的空缺,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阅读的快乐。
         例如:以林海音所写《窃读记》为例。文章中作者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出了童年时期的女孩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对于阅读极大的追求。细致生动的描述让人们似乎一下子就能感同身受她对于读书的热爱。教师在介绍这一篇文章时,应当着重讲述并分析女孩的内心世界,让异地搬迁的学生们感受作者内心的想法。教师在介绍时也应当着重对于个别动词的分析,例如“踮、蹭、钻、挤”等这一系列的动词,可以让孩子们想象出当时的一系列画面,通过童真幼稚的语言和行为,体会到女孩对于知识的渴望,以及淡淡的忧伤感。让孩子们在课文中体会阅读的乐趣。这些孩子们的内心或许有太多的孤单和寂寞,但是教师可以通过不断的引导,让他们明白知识是会伴随学生的一生,且是永远陪伴孩子们的重要部分,阅读可以带来巨大而沉稳的力量,它对我们的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阅读可以排解心中的困惑和孤单的情绪,让他们即使独处于世间,内心也同样充满着自信和不断向前的勇气。
         总结: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停留在阅读层面,更要关心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发散思维代入自己的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同学之间、易地扶贫搬迁的自我内心以及他们和阅读之间的三种关系要让这些学生们意识到他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
         参考文献:
         [1]王文湘.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语文阅读的有效途径[J].学周刊,2020(21):129-130.
         [2]唐礼斌.激活思维,构建灵动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J].学周刊,2020(19):137-138.
         [3]王颖婷.“思维可视化”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教育参考,2020(03):72-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