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国内教育界比较忽视死亡教育,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有死亡教育选文,侧重生命的视角。在内容上关注对死亡或濒死的态度、处理和调适,以及对生命的礼赞;其题材重视民族、社会和国家的宏大叙事,并通过伟大人物的生死观引导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自我的人生观和价值态度。部编教材还存在可细化操作的空间,提升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死亡教育;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
一般而言,国内教育界将生死问题的教育称为生命教育。台湾学者傅伟勋教授提出的生死观被发展成生死教育,作为生之对立面的死亡,其存在的实质乃使人珍惜生命,让其丰富多彩,过完幸福的一生。生死教育被誉为死亡教育中国本土化的典范,却体现命名上的尴尬,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和文化传统重生性的矛盾突显出来。由于宗教文化传统及其对死亡问题的重视,西方早在60年代就关注死亡教育问题,探讨生与死的关系,包括文化、艺术、宗教等对死亡或濒死的态度与观点,重在死亡本身的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将其作为生命历程的部分,唤醒学生对自身及其环境的感知,重审其人生目标、价值观、自我与社会关系等。死亡教育是长期的教育历程,主要使学生直面死亡现象和事实,正确认识生死关系,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建构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辐射外在生存环境和情感认知,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和精神的自由。
一、选文的死亡教育内容分析
不少台湾学者在总结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死亡教育的五大内容,即死亡的本质和意义,对死亡及濒死的态度,对死亡及濒死的处理和心理调适,对堕胎、自杀和安乐死等特殊问题的探讨以及思考人生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部编教材并没有直接指向死亡的文本,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中介来确认生命的重要和珍贵。《紫藤萝瀑布》借花树的荣衰兴亡暗示生命的变化,揭示人生的真谛;《永久的生命》在怜惜个体生命消逝后,激动地礼赞生命的整体性和无穷性;《秋天的怀念》是面对亲人的逝世;《老王》、《带上她的眼》是经历身边人(好友)的离去;《猫》则描写动物死亡及其影响;《伟大的悲剧》、《最后一次演讲》、《梅岭三章》、《过零丁洋》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记录个体直面死亡威胁时的心态和行为;《邓稼先》中主人公为祖国人民的利益献出一生,表达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纪念白求恩》则用生命诠释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鱼我所欲也》论述道义在君子心中远重于生命的道理;还有《我为什么而活》、《我看》和《蝉》等选文都是通过与死亡有关的事实和现象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二、死亡教育选本的题材分析
题材分析主要包括题材即写作对象及其归属、意义的统计和概括。题材是作者表现主题和思想所用的材料,是作者有意加工、提炼的社会现象和经历事件。作为社会生活的个体,面对着复杂的现实环境,接受多维的信息与思想观念,造就作家创作采用不同的题材。
死亡教育选文中有关民族、国家、政治和历史等方面的有7篇,占41%;而个体感受和生命哲理的有8篇,比例是47%,剩下两篇分别是自然科学和虚构科幻等题材的,各占6%。在所有题材中,涉及到社会和国家的占据多数,有8篇,占比47%;自然的有2篇,家庭的有1篇,个体角度的有6篇,比例分别是12%、6%和35%,约略可见其死亡教育的趋势特点。
部编教材死亡教育选文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别关注个体对人生和生命的独特感悟,学生其引导下思索自身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宏大题材的选文大都借典型人物的生死观来体现其高尚品格和巨大贡献,震荡初中生的精神世界,重塑其价值取向和生死观念,如白求恩具有国际主义精神和毫无自私之利的精神;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技术专家;闻一多、李公朴等民主战士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文天祥坚守民主气节和无惧舍生取义;从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三、死亡教育选本的价值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教育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其选文都承载着知识、能力和思想的培育,饱含作者对世界、人生和生命的思考,有着其独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语文教育不仅传授语言和文学知识,还是社会生活的外延,心理灵魂的伴侣,在更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给学生启示。
死亡是生命既定的终点,是个体无法回避的存在。死亡教育要求揭开死亡的神秘面纱,克服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冷静思考和坦然面对。《紫藤萝瀑布》里紫藤萝的被毁与重生,暗示生命的绵延长远,个体生命的饱受苦难和漫漫岁月的孤寂,等待再次绽放美丽的重生机会,那些困顿绝望都不过是小小涟漪,岁月将其抚平,只留下生命的奇迹。《永久的生命》写到时光一去不复返,个体生命有限,但却有其神奇之处,将以各种方式长存于世,生命真相就是消逝和不朽的结合,面对人生需要积极的心态,为延续生命增添光彩。《我看》由眼前的自然之景走入自然内心,胸怀宽广容纳万物,人类的欢乐和忧戚消融在岁月长河中,无数生命逝去都难以改变自然的平静,生命原属自然,渴望与其融为一体,接纳人生的终点,才能真正接受生活和生命。
部编教材死亡教育选文解开生命和死亡的真相,明确珍惜生命的要求和展示生死的意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教材共计课文183篇,死亡教育选文17篇,比例仅为9.2%,选文中生命视角独占鳌头,而作为死亡教育基础的死亡的本质和意义部分相对较少,且多礼赞死亡的意义,对死亡本身的正面刻画几乎不存在。死亡对象多为贡献巨大和具有优秀品质的人物,然而学生与伟大人物始终存在隔阂和差异,反而《老王》里周遭的生活事迹和普通人的生死更能引起共鸣。在选文题材和内容上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形成社会责任感以及自我的人生观和价值态度,对于家庭亲友、自然万物的生死关怀相对偏少,造成价值取向的失衡。总体上说,部编语文教材在死亡教育选文上颇有亮点和可取之处,符合课标中对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明确规定,但仍有可细化操作的空间,要继续发现死亡教育的资源,将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真正挖掘出来,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项目来源: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跨文化背景下汉语言师范专业传统美育实践设计研究》(编号:jg2018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