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发表时间:2020/7/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月第6期   作者:周会容
[导读] 探究式教学是在贯彻落实“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时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

         【摘要】 探究式教学是在贯彻落实“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时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是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式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在课堂。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模式??小学高年级数学??构建
         引言:探究式教学是在贯彻落实“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时提出的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探究是教育的生命线”。不可否认探究式教学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是最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特别是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小学生更加需要探究学习。让探究从小开始。让学生从探究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养成探究习惯。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研究能力的人,这样来为社会和国家培养研究型人才。那么,如何构建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实事求是”分析学生和教材
         探究教学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取决于现有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究式教育的中心或出发点在于学生方面,探究是学生的探究,教只是为学生服务,而不是学服从教。”①所以我们要注意每一个探究的课题是否能适应小学高年级学生,学生能否通过探究愉快自主地学习。在教学前探究的内容、探究的方法、是否适应学生?老师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掌握,老师要分析学生的认知技能、知识能力储备、身心发展的特点、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个性等。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探究内容和方法相结合。比如:小学数学六年级(北师大版)的第一单元---认识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圆,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知识储备来看,学生常见的最为熟悉的就是生活中接触过的圆形实物。所以我们要把握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并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来设计探究方法和探究内容。只有在实事求是分析学生并准确把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得到激发,问题意识形成后自然就会生成探究欲望。所以我们在设置情景的时候就不能将情境设置为“在套圈游戏中哪种方式更公平?”,虽然农村的孩子们对套圈游戏有一些认知,但却不是耳熟能详的情景,学习动机自然也不会得到很好激发。所以,我们在探究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特点。
         同样我们也必须分析教材,教师对教材进行剖析,找准探究性思维训练与教材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并使某些数学思想方法螎入情境之中,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探究的乐趣。例如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在本册教材中,学生将学习圆、观察物体、分数混合运算、比的认识、百分数及百分数的应用、数据处理等内容,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与统计观念,感受数学应用的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数学活动的经验。本册还安排了一定篇幅的总复习内容,帮助学生对全册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与反思,以期达到全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将认真分析教材和认真分析学生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探究式教学。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所谓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教学内容或生活实际中的疑问,这种疑问主要表现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新问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导致学生的原有认识平衡的失调,从而激发起学生产生新的同化与顺应的欲望,并由此产生新的平衡。
         在探究式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应注意问题的设计。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探究与建构的突破点要围绕“认知冲突的出现、探究热情的激发、问题意识的生成”来确定。所以老师在内容上应注意设计一个能引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究点。如果没有引发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学生将没有进入探究的钥匙。

所以必须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有:
         1、从现实生活或实际需要中诱发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如:学习“面积”时,提出:(用多媒体演示,如图①,图中表示出一间正在装修的房间,有个工人正在用地面砖铺地面,这样一个场景。)同时还有一些数学信息,房间的长是4米,宽是2米,砖是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问需要多少块砖才够?这是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站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很想知道,要多少块砖才够铺满呢?地砖的面积、地面大小以及铺满砖数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什么呢?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探究欲很强。
         2、知识中诱导学生发现,提出新问题。如讲《圆柱的体积》时,在复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后提出:圆柱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能不能根据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来认识发现呢?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不但会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观察、试验、猜测、估计,自己发现问题,找到答案,而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
         3、从学生的学习中发现新问题。如在一次考试中有这样一道判断题:用同样长的绳子,围出的圆面积要比正方形、长方形大。学生有的认为对,有的认为错。那么到底是对还是错?及原因是什么?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探究性问题进行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三)创设思维情境,启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旧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一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是针对问题定向阶段提出的实质性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办法。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渐养成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等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⑴重温、回忆以前的知识与方法;⑵对数、式、图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⑶动手实验、操作;⑷进行归纳与类比;⑸联想与构造;⑹充分交流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提出猜想;⑺比较、修改、完善、分享各种想法;⑻确定最佳解决方案。特别是不拿现成的结论和方法给学生,而把课堂当作科学家发现定理的场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类比、猜想、联想、推理、判断”等,自己发现结论和方法。
         (四)解释疑解惑,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传统教学证明过程都是由教师完成,这不符合主体性原则。探究式教学主体是学生,我们认为既然学生已经知道怎样解,就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加大学生的参与度。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对上等生提出高要求:用多种方法完成,并提出新问题;对后进生给予帮助,使全体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树立学习的信心。
         (五)精讲总结,理性归纳,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在问题解决后要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反思,使成功的经验明朗化,并组织学生归纳出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技能方面的一般性结论,再通过教师精讲,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体中的关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如讲《圆柱的体积》总结时,学生对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很清晰,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类比、猜想、联想、推理、判断”很容易探索知道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这个过程让学生知道了问题可以探究解决,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
         总之,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是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为我们的国家培养更多的探究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剑峰. 这样进行探究教学--例谈社会课堂中定向探究与自由探究结合策略[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0(7):17-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