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标准下的教育理念要求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这就对小学阶段的班主任教学管理提出了较大的要求。因此,对于如何提升小学班主任管理效率的途径研究具有较大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班主任在教学管理中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再从民主竞选班干部、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三个方面分析民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以供相关人士交流。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教学管理
引言: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和自制力较差,因此,需要班主任对班级进行有效的管理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教师应当发挥自己言传身教的职责,在班级管理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采取正确的管理措施,增强学生对班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提高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效率。
一、班主任在教学管理中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
在小学阶段,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导者,应当发挥好在学生群体中的引导作用,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除了体现在学科教学上,还体现在学生德育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照本宣科的班级管理理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不同学生性格上的差异,采取正确的班级管理方式。尤其要注意的是,作为学生的直接榜样,班主任教师应当注重自我综合道德素养的提升和思想品德,以便在学生群体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在教学或班级管理的生活点滴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良性影响,以此来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从而全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民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策略分析
(一)民主竞选班干部
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竞选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在班干部的任选上往往会采取班主任直接决定或选择成绩优秀的同学来担任班干部,这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其他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此,在素质教育的班级管理理念下,班主任教师应当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班干部竞选原则,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班干部的竞选,努力让每一位学生挖掘到自身的潜能,激发学生的班级责任心和民主治班的参与感。通过班干部的任选,锻炼学生的自制力和执行力。
在班干部的任选期间,班主任也应设立相应的考核评价环节,对表现突出的班干部予以奖励机制,对于部分存在一定问题的班干部进行正确的指导和交流,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这不仅能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效率,还能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班级凝聚力。具体来说,竞选班干部可以采取以下流程:第一,班主任可以让学生在竞选班干部之前准备一段个人演讲,并对学生的演讲稿予以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帮助和关怀。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增强班级凝聚力,班主任教师可以在班会课上组织班级活动。例如,开展一些团体小游戏或体育比赛,如集体跳绳、接力运动等,让学生感受到融洽、和谐的班级氛围和民主的班级管理模式[1]。
(二)充分考虑学生需求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在年龄上的限制,导致师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代沟,这就要求班主任教师要着力打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认真分析学生所提出来的诉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来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具体来说,在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过程当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设置分组教学的教学情景,通过设置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话题,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同时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当中。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得到了保护,势必会改良师生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班主任的班级治理,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2]。
(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
班主任的班级教学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家长的密切配合与支持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坚实基础。这就要求班主任教师通过与家长建立健全合作交流沟通机制,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具体表现情况,与家长共同配合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可以开展家访或家长会等家校沟通形式,使家长和班主任双方均对学生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在课堂中针对学生性格上的缺陷予以弥补。如针对合作意识较差的学生,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开展小组合作、小组交流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班主任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复杂性,这就要求班主任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的班级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要求班主任教师既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又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只有做到学校与家长之间的相互配合,同时秉承“以人为本”的民主治班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地提高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的工作效率,从而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春琴.小学班主任教学管理效率提高的研究[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5(2):9-9.
[2]马吉向.如何提高小学班主任的教学管理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4(5):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