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当21世纪正式走入第二个十年,我国的美术教育早已经抛开“照着画、描着画”、“画蛋百遍,其义自见”的山寨达芬奇偶像时代了。无数的教育工作者、理论家、研究学者在探讨共同的话题,如何找到更高效的方法,让少年儿童在人生起跑的几年,在课业压力的前提下,夯实美术基础,引发绘画兴趣,在走出校门前让绘画成为一生的财富,成为拿得出手的技能特长。
针对这样的疑问,本文作者引入一个全新的概念——“美拓力”,试图通过对美拓力的内涵外延、理论基础、实际应用等全方位的解析,解答如何更有效更有的放矢拓展美术教育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没有从惯常论文套路“分析核心论点”的角度延展开来,而是从“美术教育的边界”出发,论述“美拓力”在美术教育实战中的独特魅力。
一、美术教育的现状和误区
美术教育的核心是什么?传统教育普遍认为,美术教育的核心是专注力,传授绘画理论和基本技法,然后一门心思的练习练习再练习,最终熟能生巧,“勤学苦练出高手”。但实际情况却是——太过专业的理论和起点太高的技法让很多孩子高山仰止曲高和寡,从一开始就放弃,何谈通过练习从而领悟乃至到达核心。
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很多教育工作者会说,当然是掌握绘画技巧,最终能画的像,画的传神,表达伟光正的灵魂涵义。确实,目前很多所谓的绘画大赛、展览、教育学家,传递的理念都是如此,从娃娃抓起,画必有其正面意义,必歌颂、必弘扬、必纪念某重要节日。
二、什么是“美拓力”?
1、美拓力的概念
美拓力,顾名思义,就是为了更好地塑造美术能力,从各个相关领域借力,向美术本体拓展的力。接下来本文将从多元智能教育理念、右脑开发、心理学、经济学等领域跨界应用等范畴,举例管窥美拓力在美术教育中的独特魅力所在。
2、美拓力的内涵与外延
美拓力由创造力、边际效用力、视觉感知力等多力组成,相辅相成,互相依托,在应用领域可自由调用。
美拓力有强大的向外拓展能力,可随时完成从图像到文字、从艺术作品到感官享受等多元化的转换,具备无限增殖的外延。
三、美拓力的理论基础列举
1、源自“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的分支
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简称MI理论)由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加德纳(H.Gardner)博士提出,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近年来已在多种社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对美术学习能力的定义和认识与传统的观念是不同的。学习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而这些能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这就是“美拓力”概念的产生基础。
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有一种分支理论叫做“视觉空间智能”,指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的正确感受和表达能力突出特征为对视觉世界有准确的感知,产生思维图像,有三维空间的思维能力,能辨别感知空间物体之间的联系。这也正是美术学习及实际绘画中必备的理论基础。
2、源自“右脑开发”绘画理论
“学习绘画可以更好的看事物,看到更多的事物,从而生活变得丰富。而写作也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出诗人和作家,而是为了改善思想。”这是著名右脑研究学者贝蒂爱德华在她的著作《用右脑绘画》一书中的阐述。
美拓力的其中一个范畴就是充分开发主管空间想象、美术音乐等艺术能力的右脑,当我们更加关注我们看到的事物的光影、线条、色彩的魅力时,我们就会有更多的热情开发大脑中尚未被开垦的右半部分,从而通过绘画让自己更愉悦,更广阔和惬意的认知这个世界,并向这个世界表达。
3、源自“边际效用理论”
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定律叫边际递减效应,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用此理论解释美术教育专注论最贴切不过。
当你只通过单一的手段不断地堆砌技法和理论,进步会越来越缓慢,甚至会逐级递减,最终耗尽精力和热情,难以享受真正来自美术的乐趣。而美拓力提供给我们多角度全方位的选择,极大的减弱边际效用递减,从而享用来自边界能力的培养,打组合拳完成美术学习。
四、美拓力在美术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1、美拓力和感官教育法
相信很多人都亲身体验过5D电影带给我们的全方位的感官冲击,虽然明知道电影屏幕是平面媒介,但是视觉造成的感官错位、真实触觉带来的身临其境感、360度无死角的立体声轰炸带给耳朵的压力,合力让你感觉人就在电影当中。
美拓力就是为了实现这样的美术教育效果而生。当你准备画一个草莓,你不妨闭上眼睛,老师把草莓放进你的手里,你抚摸着草莓的颗粒、叶蒂和软软的果肉感觉,再放到嘴里轻轻咬上一口,是不是脑海中活灵活现的出现理想中草莓的样子?有整体、有细节,这时当你睁开眼睛,看这颗草莓的时候,大脑已经产生创作草莓的愉悦情绪,并且有了只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理解,勇敢的把这种内心深处的情绪用画笔表达出来。
2、用文字传递美拓力
“描写开始于作者将要写的东西视觉化,并将其变成文字。他开始于作者的想象,完成于读者的想象。”这是斯蒂芬金在《写作这件事儿》中的精彩论断。美拓力正是反其道而用之,每个出色的作家都是描述景物和情境的高手,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引用并解说某书中关于要画主体中精彩的桥段,让学生们在享受那些精妙的比喻、想象、描写中拥有自己脑海中不同的理解,再看到实物时动笔就会有妙笔生花的冲动。
众所共知,文字的确拥有画面或者视频无法拥有的独特优势,再优秀的导演都拍不出最原汁原味的金庸小说,想象力和对形象的重构力在任何艺术形式中都至关重要,当我们拥有文字带来的力量,我们的绘画作品也就有了独一无二的特点和魅力。
3、用美拓力画情绪
著名的画家和右脑研究学者贝蒂爱德华曾经在她的著作《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中提到,“每幅画都有作者的情绪蕴含其中”,如何在课堂中根据每节课的主题充分调动学生们对即将画的物体产生的各种情绪,是美拓力重点予以实现的要素。
老师可以通过背景音乐、声效、故事片段、学生彼此分享(如:最恐怖的一件事,最痛快的体验等)等方式达到预想的课堂效果,然后讲解绘画要领,引导学生带着情绪进行创作,并在绘画之后分享自己的体会。
4、5大要素:运用美拓力,与你脑海中的图像对话
回归到美术专业领域,并非传统意义中线画的直、颜色调的正、比例掌握的准就能画好一幅画。这样的结果不是培养出一堆匠人,就是让本来可以用绘画解决很多工作和人生问题的人从一开始就丧失了对绘画的兴趣。
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绝非培养画家或者美术从业人员,我们都认同的一点就是,我们掌握了美术的技巧后,可以应用到各个情境中,比如亲子活动,比如公司博客,再比如雪地里的搞笑涂鸦,不一而足。一个开始进行艺术表达的人的逻辑进程应该从线条(素描中的边线、空间和相互关系)到色彩明暗度(表现光线和阴影)到色彩到绘画。
请记住绘画的五项基本技能:
1.对边线的感知(轮廓画中被 “分享” 的边线);
2.对空间的感知(在绘画中被称之为阴形);
3.对相互关系的感知(即大家熟知的透视和比例);
4.对光线和阴影的感知(即所谓的 “描影法”);
5.对整体或整合的感知(即完全形态,物体的 “客观状态”)。
只要有这五种基本技能成分,你就能拥有一项总括性技能,将感觉到的物体、人物和风景画出来。这些成分并非绘画技能,而是我们提到的美拓力。
总结:美拓力向我们昭示了美术教育是一项总括性的或 “整体性” 技能,它只需要我们熟知的其他领域的力之组合。一旦学会这些成分并将它们整合,你就能绘画了——就像一旦学会阅读你一辈子都会阅读;一旦学会骑自行车你一辈子都会骑车。你不需要不断地增加附加的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