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融合,高效教学 ——浅谈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高效课堂构建方法

发表时间:2020/7/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月第6期   作者:朱慧萍
[导读] 提起中职生,社会上的评价不一,有部分人认为中职生代表着这个学生品行不优

         摘要:提起中职生,社会上的评价不一,有部分人认为中职生代表着这个学生品行不优,学习工作能力较差。很显然这种评价有失偏颇,但也不是空穴来风。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认真思考,这种评价出现的根源,而不是一味去强调中职学生也是有好的一面,我们需要的是用学生的优秀职业道德素养和标准的职业道德行为作为学生的“明信片”和“敲门砖”。那么如何在中职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和健全的法律意识呢?《职业道德与法律》作为中职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程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但是,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怎样教好这门课成了中职教师研究的重点。鉴于此,本文将此作为研究的重点,重点讨论多种教学方法融合下的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职业道德与法律 高效课堂 教学方法
         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良好的法律意识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帮助学生在进入企事业单位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处事环境,从而帮助学生快速适应这个社会发展的步伐,标准的职业道德行为可以帮助学生在职业道路上走的更远,从而让中职生更好的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作用社会实现自身价值。但是,经过相关的调查和研究,笔者发现,部分中职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与法律》相关课程教学时,常常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低沉,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迷。为了有效改善这一现状,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积极主动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多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新颖的教学方法相融合,致力打造高效的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知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新兴人才。
         一、现阶段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1.课堂教学现状
         一是部分中职学生缺乏青少年应有的理想和人生追求。不少中职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习的过程表现得极度散漫,具体表现为:学习目的不太明确,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频频发生。二是部分学生所表现出的极度自卑感,认为自己进入了中职学校就和“失败者”和教育的“被遗弃者”划上了等号,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差,较容易出现自我放弃和自我放纵,影响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进行和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
         2.形成原因
         首先是家庭方面因素,不良的家庭教育、家长的不良榜样影响,会直接影响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好逸恶劳、自私任性的不良习气,直接无视社会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有的和社会相对立;其次是学校教育因素,一是部分学校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不作为,一直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品德优劣的标尺,从而忽视学生的理想教育、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从而使得学生缺乏自己人生的理想和信念,产生生活的消极感,二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是社会教育因素,学生所在地区的社会不良风气和相关部门的处理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们是否会跟着不良风气学习,尤其是当今的网络时代,各种信息的传播速率极快,如果社会方面不进行遏制,将直接对是非明辨能力较差的学生造成误导,从而走向犯罪道路。
         要改善这种现状,作为《职业道德与法律》的任课教师,就要从自身的职责做起,除了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化,最重要的就是要构建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构建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 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
1.案例讲解生活化,知识理解高效化
         中职生学习能力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存在一些差距,但智力状况不存在差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合适案例,将道德与法律知识点生动化具体化,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实现师生观点的碰撞、交融。这样,使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掌握法律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中职生朝气蓬勃且聪明灵巧,但部分学生心思并没有在学习上,不主动思考问题,可以将课程学习与专业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与《合同法》相关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计贴近岗位内容的案例。案例中,小明花费15万元购买中档轿车,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质量问题依据合同向专卖店索赔。专门店觉得小明自身没有工作,购买这辆车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专门店索赔,为此拒绝向其赔偿。从这个案例中提炼出三个问题:小明作为消费者享有哪些权利?汽车专卖店拒赔理由是否合法?如果小明向法院起诉要准备什么?学生在讨论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让他们根据法律条款回答问题,最后点评分析同学的答案。通过分析讨论案例让学生明白合同与现实生活存在联系,任何职业都会与合同打交道,通过学习有助于在社会上形成讲诚信、守合同的良好习惯。
         由此可见,干瘪的书本知识讲解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激发中职生的学习欲望,在讲解过程中合理的投放生活化元素,让教学案例与生活实例相融合,以此来营造较为舒适知识学习氛围,从而引导学生快速的进入到知识学习场景中,帮助他们高效学习与理解相关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引入课堂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展现
         传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常常以教师作为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很少发言,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师生交流匮乏。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清楚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困惑与疑问,只能进行盲目猜测;学生会因各种问题而不知怎样和老师进行交流,造成所学知识的闭塞,从而影响成绩的下降。那么,如何打破这一局面,如何让教学课堂变得活化,如何让师生交流变得丰盈变成了我们所要思考的问题。经过一系列的研究,笔者发现将讨论机制引入课堂教学可以有效改观这一局面,课堂讨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自我看法的表达还可以进行全堂提问,参与问题的解答,从而让师生思维在课堂中不断碰撞,摩擦出教学高效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一节时,课文大体内容讲解完毕后,笔者以“什么是权利?什么是义务?怎样做到统一?”作为论点,带领学生们展开一次课堂辩论赛,引导他们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和知识疑问表达出来。在辩论过程中,某位同学发言到:“权利”指的是我们依法所享有的涵盖多方面的权力和利益,带有一定的法律保护性,比如接受教育的权利,生存的权利。而“义务”则带有一定的道德色彩,指的是义务人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而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必要性,义务具有法律强制性。怎样让两者变的统一,我认为一方面需要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然后就是加强公民的道德培养,只有这两者的结合才能看到一个权利受保护,义务受监护的和谐社会的诞生。该位同学发言后,另一位学生则说:我认为小X说的很对,但是不全面,拿受教育权来说,在规定的年龄段上学受教育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义务,在这里的权利和义务,两者并不是对向性的而是带有一定的同向性,所以我认为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有两种模式,一是相互制衡,二是相互作用……
         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课堂辩论会也告一段落,但是笔者发现学生们却没有要停下的迹象。本节课结束后,部分学生向笔者反馈说这样的教学模式他们很喜欢,根据他们的反馈笔者发现全体学生对于本节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有了一个质的提升,由此可见讨论机制的加入对于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帮扶是积极的、正向的。
         总而言之,《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设立旨在帮助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建立健全自身的法律意识,从而在走向社会后可以发挥自身的作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积极改革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让多种教学方法促成《职业道德与法律》高效课堂的构建,帮助学生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未来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赵春梅.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J].黑河教育,2020(06).
         [2]任静.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三位一体教学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19(27).
         [3]孟岚.如何利用互联网优化教学——以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