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让课内阅读更立体 ——以四年级阅读理解为例

发表时间:2020/7/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月第6期   作者:郑巧红
[导读] 随着学段的上升,语文课文思想深刻化、形式多样化、内容复杂化

        【摘要】随着学段的上升,语文课文思想深刻化、形式多样化、内容复杂化,第二学段语文课标中也明确指出“粗知文章大意,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小学阅读理解能力包括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概括、比较和分类,思维导图在使用过程恰好需要运用了这些策略。笔者就其中梳理文章内容、清晰作者意图以及丰富阅读层次三个方面说说思维导图在课内阅读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   阅读能力   思维训练  
         众所周知,阅读理解是儿童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它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更多的体现在阅读理解能力上。阅读理解以抽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又恰好出现在小学三四年级,本班学生在进入第二学段以后,对课文的理解开始进退无门,学习一度陷入两难境地,前无有效方法,后无可退之路。
         因此,如何有效抓住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进行阅读教学呢?笔者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发现思维导图在课文学习中的诸多益处,既能梳理一些知识点较多的文章内容,也能清晰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能提高阅读的兴趣,帮助读者理清思路丰富阅读的层次。
一、巧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内容
    到了第二学段,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越来越多元,不仅有对字词的读写要求,也有文章内容的理解,还有作者思想情感的领悟、写作方法的掌握等。由于一篇文章课时有限,需要完成的目标、记忆的知识点又多,我们班部分学生就会出现记忆模糊甚至混乱的现象,可如果巧用思维导图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例如,课文《桂林山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教学目标涉及课文内容、思想情感、写作特点等内容,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这些知识点呢?我们可以让思维导图来帮忙,首先,我们要让学生准备一张A4纸,在纸的中央写上“桂林山水”,这是中心词;接着,我们给出几个关键词——结构、情感、写作特点等,要求学生把这几个关键词写在中心词周围;最后,学生根据这几个关键词补充内容,补充内容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主干、写简洁。等思维导图运用娴熟以后,学生可以涂上不同的颜色,美观的同时也加强了记忆,如图:


《桂林山水》思维导图
         在此过程中,《桂林山水》的教学目标被逐一呈现在一张平面图上,文章内容更加清晰,学生的记忆不再是线性的呆板的,而是以点带面的分类记忆。通过这一次思维导图训练,学生知道了一篇文章知识点的分类,也学会了概括信息,多次训练之后,学生就能自主绘制文章的思维导图。
         同时,对于相同体裁的文章也能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其中三首古诗词均是描写自然风景的,对于古诗词而言,要掌握的无非包括诗人信息、景物描写、情感表达、写作特点。如果一首一首记忆,在记忆内容和时间上会产生重复和混淆,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将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每首诗都包含了作者信息、景物描写、写作特点,这样一来,三首诗词的内容就更加清晰明了,
如图:



         《古诗词三首》思维导图
二、借用思维导图,清晰作者意图
         思维导图不仅能帮助读者梳理文章内容,在清晰作者的写作意图上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到了四年级,语文课文的表述不再简单直接,反而较为隐晦,如何正确理解文章背后的写作意图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尤其是从人教版三年级开始就出现了科普文、说明文,这类文章逻辑性强,包含的信息量大,非常适合制作思维导图。
         例如,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四自然段介绍了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文章的重点段落,理解了第四自然段就能清晰作者的写作意图。但全文共814字,第四自然段就占据了391字,如此长的篇幅,四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同时,段落包含六七个不同的主语,演化过程的描述也不是按照线性开展,而是多维度的,如此一来对于我们班那些思考方式简单不会变通的同学来说就更是捉襟见肘了。
         可如果运用思维导图,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首先,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炼几个关键词,我们叫做中心词;接着,学生需回到课本选取与中心词相关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类补充,填到中心词的周围,使它们变得富有层次;最后,我们还要重新审视这张思维导图,检查有没有重复的信息需要合并,遗漏的信息需要补充,对于做得比较好的同学,我们还要引导他们说出这样做的理由,至此,一张关于恐龙如何演化为鸟类的思维导图就出现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对文章内容进行高度概括选出中心词,还要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检查完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还要进行综合归纳。因此,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不仅理清了自己的思路,清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轻松掌握了文章的重点,而且他们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比较分类等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如图:



        
        
        
        
        
        

         《飞向蓝天的恐龙》思维导图1
三、妙用思维导图,丰富阅读层次
         语文的学习从来不是孤立的,我们经常要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加强阅读的深度。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是以“世界遗产”为主题开展学习的,每一篇课文都介绍了祖国一处世界遗产,这类课文的学习加强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同时也丰富了知识储备。但光有这三篇课文显然不够,本组单元目标中明确提到“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可见拓宽学生“世界遗产”方面的知识势在必行。
         那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搜集世界遗产?如何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搜集世界遗产的哪些资料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通过了解,个别教师也会布置学生回家搜集世界遗产,学生接收到指令后,打开电脑输入“中国世界遗产”,出现的名目不下几万条。面对浩瀚如星辰的信息,学生只能点开某一个搜索条,摘取其中一些感兴趣的内容记在本子上,认真的同学也许能记满几面,应付型的学生则零星几条。
         若按上述方式,学生对搜索到的信息没有进行综合分析,也没有整理归纳,记在本子上的信息就不是有效信息,可如果利用思维导图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学习了第17课《长城》课后的“资料袋”以后,学生对中国的29处世界遗产将会有大概的印象。接着,让学生选取一处或几处最感兴趣的世界遗产,把它们作为中心词写在纸张的中心;然后搜索与此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只能作为原始资料,还不能直接写进思维导图,学生还要对其进行概括分类,例如地理位置、特点、传说等;紧接着再次对检索到的原始资料进行整合并选取关键信息填入,逐步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
         上述搜索资料的过程目标明确,条理清晰,包含了许多记忆策略。学生对于搜集到的资料也是有意记忆,当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呈现出来的时候,学生的脑海里也自然形成一张以世界遗产名称为中心的发散状记忆地图,如图:
        
        
        
        
        
        
        
        
        
        
        
         《世界遗产》思维导图
         如何基于课本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大趋势,利用思维导图不仅能改变教师读讲的传统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路更加清晰,还能解放学生机械的记忆模式、无趣的学习方式,是一条比较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之路。让我们握好手中思维导图这支画笔,还学生一个有效的课堂,让课内阅读成为学生畅游知识海洋的浆,而不是让他们望而却步的壕沟。

【参考文献】
[1]东尼.博赞.思维导图[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年01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2012.
[3]莫提默·J. 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商务印书馆.2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