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散文教学中,以读贯穿课堂,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欣赏语言,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情感体验;人生感悟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独具慧眼发现文本的内在价值。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建议是:“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教学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我有意识地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们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就以《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具体分析如何以读达到教学目标的。
《白杨礼赞》人教版编写在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二课。在单元说明中强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品味文章的语言表达特点及技巧;声情并茂地美读课文,学会以声传情。
俗话说:“功夫靠练,文章靠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的朗读分一下几步走。
第一步,读懂标题,捕捉主旨。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透过一双清澈的眼睛,我们可以迅速捕捉到文章的中心。《白杨礼赞》这个题目中,“白杨”点明写作对象,“礼赞”是“含有敬意的赞美”,它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朗读本文标题,要求读出文章情感,读得铿锵有力。
第二步,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初读时要求学生发音清楚、准确、响亮,不丢字、不加字,句子读得连贯,节奏自然。本文初读要抓住关键词“不平凡”,初步了解作者礼赞的原因。
第三步,精读文段,品味精彩。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读出课文词句的语调,读出词语、句子与段落间的轻重缓急。朗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优美文章的欣赏过程。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语言表达出文字的精彩。也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
比如第5段,“笔直”、“紧紧靠拢”、“片片向上”等阳刚大气的词语,刻画了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形象。写出了白杨树外形的不平凡。这些词读重音,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意。
再如第7段,作者写到“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里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突出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这个句子先情感低沉,后情绪高昂,读出赞美之情。接下来的排比反问句,由树到人,到北方农民,到哨兵,到精神和意志。这四个句子由外到内,层层深入地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地讴歌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这四句语速由慢渐快,要读得一句比一句高亢。
只有学生把这一段真正读懂了,读出了作者的深厚情感和深情赞美,才能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从而揭示文章主题。
又如第2段,白杨树生长环境不平凡。作者通过描写“望不到边际”“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展现出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分明的西北高原,对白杨进行烘托。白杨树出场,“傲然耸立”、“像哨兵似的”,惊鸿一瞥,给人惊喜的感觉,更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指导学生品读,体会文章的波澜起伏,富于变化。
文章最后,作者写到白杨树象征意义的不平凡。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写出它们的相似之处,点明主题。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深沉含蓄,力透纸背。
在朗读过程中,通过想象、移情、神思等多种心理因素的交融、碰撞,白杨的形象在学生心灵中重被激活起来,赋予其新的意义,产生更强烈、深刻的感受。只有徜徉在作者的文字中,洋溢在作者的情绪中,学生才能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领会到作者赞美白杨树的目的。
第四步,深读体悟,把握情感。作者在对白杨树进行刻画的基础上,情感也层层深入,作者用了几个凝练的句子直接抒发对白杨树赞美之情,我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这几个层层深入、凝练的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从文章开头的“实在是”,发现作者对白杨那种发自内心的、深沉的赞美;再到后来的“决不是”,强调坚定、坚决,表达不容置疑的语气。一个“决”字,让白杨的外形和神韵愈加清晰,作者的感情也愈加强烈。再到最后陈述句“白杨不是平凡的树。”作者用平静的叙述,大音希声,饱含深沉的感情。这几个句子形成一条感情线索,将内容绾合在一起,感情层层深入,如同一首赞美诗,直抒胸臆。在此情感基础上,我让学生全体起立,通过语音表现出强烈的对比,鲜明的爱憎,以表达对白杨树的礼赞,对作者的致敬。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精彩语句的品味,一个高大丰满的白杨形象矗立在我们面前,作者对白杨树、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叹之意溢于言表。学生们把握了全文主旨,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领悟课文,培养语感,悟出课文更深刻的内涵,体会到文章的内容、风格和神韵。“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叶圣陶”。以“读”为突破口,完成对课文的占领。纵观《白杨礼赞》整节课,教学目标是在读的基础上完成的,“读”成为了贯穿整个课堂的有效武器,通过读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这节课是学生的读书课,学生读书的发现课,学生读书的交流课,教师对学生读书的点拨课,教师对学生读书的促进课,教师引导学生一同走进文本的示范课。我用读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的感受体会充实课堂,学生阅读了,表达了,品评了,我再适时地促进一下,点拨一下,课堂上,书声琅琅,思维活跃,生动活泼。学生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作者的精神世界,让课堂充满活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类维波.浅谈朗读教学的意义(J).广东教育出版社.20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