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在时间的洪流中浪沙淘尽,仍然熠熠生辉。乡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根植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乡土文化,守住乡情,是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主要任务。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全面深入到新时代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对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心理发展等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网络资源的育人作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元素,拓展网络“第三课堂”等,具有研究性价值。
关键词:校园网;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教育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模式、风俗习惯、经济模式等形成的文化精髓,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学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平台,将其融入校园网络建设,对于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进程,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育人的特点
(一)开放性和互通性
开放性是网络的最大特色,在网络中任何你想找到的信息都能够快速地找到,任何的思想都可以在网络上融合。另外,网络育人还具有互通性,这并不单单是说老师,而是对于一切跟学生可以产生联系的人或事的互通,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有一个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分辨是非善恶,正确地看待网络带给我们学习生活的便利。
(二)个性及多样性
网络育人具有个性和多样性,个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尽量不受主流文化的控制,产生更多发散性思维,而往往更容易与社会发展碰撞出新的火花,学生可以从自己独特的视角解释知识、发散思维。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体的个性化和思维得到了培养与增强。多样性,网络世界存在的东西是多种多样的,任何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共鸣的地方,让学生不再是“沉默的螺旋”,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心声,志趣相同的人可以自由传递分享信息,共同发展。个性和多样性是网络育人的代表性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育人的优势和不可代替性。
二、利用网络资源根植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校园网络资源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平台[]
互联网的普及,使之成为丰富传播内容、创新传播形式、扩大传播范围的重要渠道,成为建设校园文化的新载体、新渠道、新阵地。学校及时健全并完善各种网络资源,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应用,并进行及时的更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是占领网络育人阵地的前提条件。校园网络、电子宣传屏幕、校园广播系统、移动终端等硬件设施是新时代学校物质建设的重要部分,利用好“互联网+传统文化”的网络态势,占领网络阵地,发挥校园网络多重优势,扩展校园文化影响的受众面。
(二)发挥网络资源育人优势,进行优秀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教育
网络资源平台是指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载体,如:网站、学校公众号、校讯通、qq群、微信群、教师博客、腾讯课堂等,其不受时间、空间、地域限制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独特的育人优势,成为师生交流互动、家校共育的纽带,其在优秀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培育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平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校园网站是学校对外展示,宣传的窗口,是学校宣传教育的主流媒体。充分利用学校网站的受众性特点,积极向广大师生,干群进行乡土文化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适时推送实施方案,进行专题报道,及时呈现春节,清明等活动开展情况,积极展示学生的作品、获奖等。校园网站已成为开展乡土文化宣传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公众号是课题组开展主题教育宣传的又一主阵地。利用公众号推送寒假,春节,清明、五一、植树节等重要时间节点或传统节日开展的专题活动,通过告家长一封信的形式,明确我们的研究任务和目的,家校合作,亲子互动,同学协助,多途径、多方式开展乡土文化、传统文化探究活动,从而让学校公众号成为向学生、家长、社区传递文化教育信息的又一窗口。
2.利用社会主流媒体资源平台拓展宣传教育途径
网络平台具有传播人类思想、促进文化积累、加强舆论监督、强化宣传等功能,具有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等特点。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平台,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还借助肥西教育体育网,肥西文明网,合肥终身学习网,中安在线等主流网络媒体资源平台拓展宣传教育途径,构建校、县、市、省级网络媒体资源平台立体化宣传教育方式。
3.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展示交流
QQ、微信等交流工具操作简单、使用便捷、互动及时,无时空约束,成为网络展示交流的首选方式。家长、孩子、老师,只要有手机,有网络,就会使用,无年龄限制。在进行乡土文化培育中,积极发挥QQ、微信等功能,使其成为传播乡土文化,进行家校共育、消除分歧,凝心聚力的有效手段,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学校还可利用官方微信、微博、网站等多媒体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如在校园网中定期分享一系列专业文章、教学视频、艺术作品、地方方言、民俗歌舞、传统工艺等,学生可在评论区参与互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出自己的思考,拓宽自己的眼界,促进思想交流、丰富精神活动,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滲透力,营造良好的传习氛围,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带领学生投入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的学习熏染中。
4.开发手机或电脑APP客户端进行专项教育
APP是一种新的网络平台资源,在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培育中,可以开发手机或电脑相关APP客户端,融入趣味性、便捷性、服务性、高效性于一体的专项文化教育网络平台,让学生第一时间掌握文化教育动态,形成线上线下混合联动的教学模式。通过网络平台发起较大范围的有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的论坛、视频制作、电子报刊制作大赛,提高新时代学生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力度和学生自主学习力度。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资源的育人作用越加凸显。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在孩子心中根植优秀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加强文化教育与校园网络资源的融合,增强民族特征、文化内涵在学校文化底色中的厚度、亮度、深度,筑牢新时代学生文化自信意识,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的笃信者、传承者、躬行者,作为教育者,且行且思,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红.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强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研究术[J].高教探索,2017.
[2]朱京风,张桂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
注:课题编号:AH2019082
课题名称: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开展乡土文化培育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