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7/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月第6期   作者:全娟
[导读] 高中语文教育中思维的发展和完善基本上是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

         摘 要:高中语文教育中思维的发展和完善基本上是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可以在主动学习(阅读)的状态下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结果决定学生的思维过程,加深对学生的理解,根据提问的方法、语篇意义、相对系统、完整的方式思考语境,指导情境,完成形成一个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改善。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
         核心素养时代的来临,意味着高中语文教学开始面临新的变化,这个变化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就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要落地。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要素。
         一、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育现状
         从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尤其是对照学科核心素养所强调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培育要求来看,一些曾经符合彼时教育教学理论的教学行为,在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培育要求之下已显得严重过时。
         其中的首要问题是,教师一方面认识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却很少有涉及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具体措施。
         分析这一问题存在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还是教师的教学取向有问题。由于应试压力的客观存在,当前考试评价更注重的是学生答案的“标准化”,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往往瞄准标准答案教学,这种线性思维使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失去了自主理解、发散的空间。
         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就在公开课上看到了这样的教学设计:首先,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主要从文中的字词如“负约、汤镬、避匿……”等入手,解决学生的读写问题。其次,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思路,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情?如何用三四个字描述这几件事情?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一至两遍,最后让学生概括课文:第一部分是“廉蔺简介”,第二部分是“完璧归赵”,第三部分是“渑池相会”,最后一部分是“将相和”。
         笔者以为,这样的三字或四字归纳是经典的、精辟的,但同时也应注意,这样的标准化答案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其结果就是学生没有经历自主解读文本的过程,就仓促得出了标准化答案。更为危险的是,如果学生不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存在缺陷,他们就会习惯于记忆教师给出的答案,而当这个答案在考试中帮助他们取得了分数时,又会强化这样的学习方式,一旦进入这样的“恶性循环”,语文学习的思维性将荡然无存,思维素养的提升空间也将不复存在,显然,这样的语文教学不是我们想要的。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育策略
         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开辟有效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培育路径呢?有同行指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文本内容的理性思辨、文本形式的逻辑化考究、学习活动中思维体验过程的强化为着力点,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思维空间,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仍以《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来说明。
         在解决了生字词等工具性问题之后,笔者要求学生进行认真的初读,旨在读懂文章的写作脉络,但这个时候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不必用固定的语言去描述。

由于没有强制性的束缚,学生在初读时显得更为自由,他们通过阅读自然地发现了课文一共有四个总分结构,写了三件事情:在介绍廉颇和蔺相如的时候,用的是“赵之良将”与“赵人(舍人)”两个称呼,这两个等级差别明显的称呼为后面矛盾的发生埋下了伏笔;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学生能够结合原有的经验,用“完璧归赵”四个字来描述;而在渑池相会中,学生最关注的是这段最后所说的“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其后才关注“位在廉颇之右”,在关注到这一“果”之后,学生才回过头去关注“因”,以理解为什么这个过程中“相如功大”。有意思的是,尽管“将相和”给学生的印象很深,但最终故事的关键其实在于渑池相会中蔺相如的表现。
         显然,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在渑池相会中,相如功大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已经打开了思维的大门,学生也必然开始其后的二读、三读以及四读(具体不再分开阐述)。其后学生就是去比较前后几次事件中廉颇、蔺相如二人的表现,于是文章脉络也就在这样的梳理过程中开始显现,最终形成的认识是:在完璧归赵这一过程中,蔺相如是以个人之勇———“怒发上冲冠”,以及个人之智———“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保住了赵国(实际上由楚人发现)的和氏璧,且相如可以“毕礼而归之”,回赵后,因为“不辱于诸侯”,而得以“拜为上大夫”;渑池相会过程中,蔺相如不再是单枪匹马,而是充当了跟随者、保护者的角色———“赵王遂行。相如从”“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这实际上已经是在用自己的身家性命为赵国和赵王争取尊严了,而此过程中廉颇的贡献则在于赵王行前“送至境,与王诀曰:‘……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以及渑池相会过程中“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如果赵王为大度、睿智之人,对于廉颇这样的言行,估计不会生出嫌隙,可如果再多个“心眼”,恐怕就心有所忌了:王出,武将欲立太子为王,这是意欲何为?王在外,国内武将设盛兵可有二心?廉颇这种行兵之智,实际上也是兵行险着,赌的是国君对自己的信任程度。
         这样分析得出的结果,印证了学生的一个猜想:赵王因为蔺相如对赵国利益以及对他自己有大功劳,所以拜其为上卿且位居廉颇之右。不过,也有学生从文中看出,廉颇其实只是一个性情率真的武将,当他发现蔺相如位列其右后,表现出不服的一面,而且形之于色,这显然并非心机深沉者的选择。相反,蔺相如此时却表现出智慧,自然也可以理解为胸有城府的一面:相如出,望见廉颇,引车避匿,是因其看到“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三、总结
         为了研究核心素养的价值,课堂不仅是提高思维能力的“练习范围”,而且还是课堂中学习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质量的“来源”,它将不可避免地辐射到生活和其他研究领域,这实际上是核心素养所强调的能力转移,这是“关键能力”的基本特征,并且转移到其他领域的唯一能力是真实能力。在汉语教育中,只有在学生的思想经过丰富的思想发展和完善后,这种重要的能力才能形成和有效传播。
参考文献:
[1]贡如云,冯为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
[2]葛满玲.论课堂教学如何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J].中学语文,2017(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