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7/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月第6期   作者:刘 慧
[导读] 随着我国新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们关注的不再只是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摘要] 随着我国新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们关注的不再只是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通过分析核心素养的意义,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探究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努力发展初中学生核心素养,达成学科教师的责任使命。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  课堂教学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
         每个学科都有其核心指向,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体现的是育人目标与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核心素养的获得必须以课程为载体,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核心素养体现的是育人目标与学习方式的深度融合。如果说核心素养是学生毕业之后的结果,那么三维目标则是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是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交互完成的。而直接经验更有利于孩子获得对世界、对生活的完整认识,更有利于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种学习方式交互在一起才能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道德和法治素养提高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作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的快乐,彰显学科教学的特色与魅力呢?
1、学科教师要加强师德教育,培养自身专业素养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他们的品行往往是通过对老师的模仿来进行的。在天真无邪的孩子眼里,老师一般具有某种权威。作为教师,一方面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一方面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影响、塑造学生的心灵。因此,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和教育。身教更重于言教,要切实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教师自身就要形成正确的核心素养发展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观念,自觉提高自身道德与法治的专业素养,不断汲取新知识,时刻跟随时代的步伐。无数事实说明,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必须树立一个高尚的职业榜样,用自己的德行感化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身核心素养。


2、把握核心素养目标,切实结合生活实际创建有效课堂
         认真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能力,首先就要打造有效课堂,把握好每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那么应该怎样确定《道德与法治》每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呢?首先要依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确定一课的教学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行为和习惯、过程和方法等;再依据核心素养要求,确定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即核心目标(核心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七年级下册第六课二框《集体生活成就我》是围绕初中生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而设计的。集体生活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园地,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发展又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本课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怎么在集体中发展个性。 不是生硬地去谈服从,而是引导学生感受集体对个人成长的意义、价值和作用。强调集体对个性的丰富和完善,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过集体生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在认真做事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体验责任感,做有担当的人。
3、回归生活本真,拓展素养培育途径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融入社会,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正确是非观的重要部分。它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教师应当结合实际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案例,引用到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中来,创建有趣的情景模式课堂,活跃课堂气氛。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只有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是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情感升华、全面发展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观察、思考、参与、运用,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要务。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核心素养也就随之进一步提高。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教育学生全方面发展的重要基础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着积极促进作用。核心素养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养成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一个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不断地反思、总结、学习、提高。
                                            2019.6.20
参考文献:
[1]  刘艳玲.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7(10).
[2]  俞美芳.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7(89).
[3] 朱文余.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文化研究》2016年11月
[4]陶健.浅议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政史地. 201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