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后习题 落实“一课一得”

发表时间:2020/7/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月第6期   作者:李凤鸣
[导读] 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语文知识千丝万缕

         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语文知识千丝万缕,在每一课中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很多,但是每一课中的所有知识点都要求学生全部掌握是不可能的。基于此,在统编教材使用的培训中,“一课一得”成了一个非常响亮的教学行为动词。特级教师薛法根指出:“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应该简约集中,一课一得,人人所得”。
         要做到“一课一得,人人所得”,必须准确理解把握我们目前所使用的统编版教材的相关特点。现行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方式进行编排,相对于以往教材,更加重视了语文要素的落实和重建:每个年级和各个单元的内容目标更清晰,教学要点明确,从三年级开始,教科书在每个单元的篇章页,用简洁的语言点明语文要素,明确单元教学目标。这为我们确定每课的“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抓手,我们可以据此确定每课的“得”,然后再通过各种方法和活动以实现“得”。
         实现“一课一得”的方式和途径很多,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特别关注课后习题。因为就统编版教材的编排特点而言,编者结合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文本特点,把螺旋上升的语文要素精心地融入到课后习题的编排中,可以说,课后习题就是语文要素的使命担当,课后习题就是“一课一得”的具体指向。因此,课后习题特别重要,它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练习。在教学时,我们务必紧抓课后习题,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以促成“一课一得”落地见效。
         下面,结合本人教学《爬山虎的脚》案例,就如何紧扣课后习题,让语文要素在课堂有效落地,以实现“一课一得”作分享。
         例:《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生动准确的表达,感受连续细致的观察”。
          这篇课文共三道课后习题:
         1.朗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3.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围绕课后习题,教学中我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步:画一画,边读边画出爬山虎脚的动词。因为爬山虎往上爬的那个过程一定是有动作的。动词画出来了,可能有的会接着这样做:请你根据动词连起来说说爬山虎爬的过程,这就操之过急了,接下来的应该是第二步:想一想,请你借助动词想象爬山虎往上爬的画面。如果光借助书面上的几个动词那是符号,学生根本说不清楚,所以要借助动词这个符号在脑子里形成画面。

想象之后再进行第三步:说一说,借助动词来说说,它是怎么往上爬的?这时,学生不看文字,凭自己的记忆和想象,是能够说出来的。说出来还不够,我们心中还没有想到语文要素,语文要素到这儿并没有落地。这个时候应该继续紧扣这几个动词,怎么做呢?看看这几个动词,用得怎么样?你换一换试试看,变换一下顺序试试看,你就会发现原来这些动词,它们是用得非常准确的。因此必须还有第四步:品一品,这些动词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为什么?所以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觉得,这个词用得真的很准确,很生动,很形象。学生有了这样的感觉之后,再追问下一个问题,也就是第五步:悟一悟,作者能够写得如此的生动,如此的准确,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作者写得如此的形象、生动,是源于他连续地、细致地观察。
         刚才这样的活动,这几个步骤,让学生们紧扣课后习题,经历了真实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孩子拿到课后习题之后必须经历过的阅读的过程,思维的过程,经历了这样的阅读和思维的过程之后,课后习题的基本要求的有效落实就有了基础和保障,通过这种真实的学习过程,就能获取阅读的经验,这样也才能触类旁通,去读其它的文章。
         在课前,我也在思考:结合课后习题,无论是“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也好,还是“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也好,关键在于要引导学生抓住“爬”的过程,所以要引导学生勾画关键词、理解关键词并会运用关键词。四年级中段,重心就是关键词句的表情达意作用,这也是课标的要求,就是这一步:体会其准确生动的表达,怎么体会到这一点,那就完成了中年级课标的要求:关键词句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同时也是单元要素、课后题的要求。就此止步还不行,如此准确生动的表达源于什么,孩子才能感悟到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一步步的思维过程,源于文字,源于内容,不是空的,不是由几个知道答案的人宣布答案就够了,要引领孩子们从文字进入文字,让文字和自身发生关联,经历这样一个思维的过程,获取一种阅读经验的时候,单元的语文要素才真正的落地了,这一课的所得也就实现了。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实践,我也深切感受到:运用课后习题实现“一课一得”,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一是不要直接把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当作一个知识当作一个结论教给学生。因为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课后习题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其间可能会出现理解不准确,甚至会有较大出入的情况,如果我们不注重营造真实的学习过程,将学生偏颇的结论生硬的拉过来,将所谓“正确”的结论硬灌过去,这样的教学活动难以得到真实的“效果”,“一课一得”难有真正所得。
          二是不要让课后习题应试化。所谓应试化,就是像考试一样回答课后题,请班上比较优秀的来说说,这样,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知道这个答案或是结果,没有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语文要素是不能落地的。本堂课之所以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关键在于“结论”是在孩子们的积极探讨中共同发现的,是从内心真正感受到的、感悟出的,是通过自己的理解悟出的“得”。
          三是不要把教学变成任务布置。课后的习题的完成质量,是检验一堂课成功与否的试金石。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做的是围绕“小目标”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方法,而不只是简单的把习题任务化,简单的让学生知道“答案”,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答案”不是有效教学应有的效果。因此,我们不能为达到“目标”而让教学过程简单化,而应通过精心设计的一个又一个教学活动,让每个孩子经历真实的学习,从而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