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亲师合作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几点建议

发表时间:2020/7/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月第6期   作者:赵新凯
[导读] 规则意识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规则意识地培养对幼儿健康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规则意识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规则意识地培养对幼儿健康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幼儿的教育更应该讲究规则,而幼儿期是幼儿萌发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因此,对孩子进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幼儿园的具体生活是幼儿从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迈入有制约的集体环境中,即要接受集体教育,难免心理上、行为上有很大的不适。
         关键词:幼儿规则  培养  集体教育  心理
         在一次小班亲子活动中,我给10组家庭10分钟时间带孩子去玩大型玩具,之后回到活动室集合,教师就开始观察,记录家长和幼儿的表现,发现大概有这三类家长:
         第一类家长朋友边走边给孩子提要求:“你喜欢玩什么呢?”“滑滑梯!”“玩滑滑梯要排队,不要和小伙伴争抢、注意扶好扶手,玩够10分钟我们就要回活动室,好吗?”“好!”。
         第二类家长朋友也给孩子提要求“荡秋千要注意安全哦”。
         第三类家长如“放羊”,把孩子领到玩具前,头也不抬的开始看手机……
         10分钟后家长带着孩子们回来了,从孩子们的状态看,6位宝宝都很开心,很尽兴,3位宝宝“意犹未尽”,闹情绪,还在为刚才争抢玩具的事喋喋不休呢,还有1位宝宝额头磕一个大包。
         结果很明显:
         开心的幼儿         第一类家长(要求具体、很明确,关注幼儿)
         争吵的幼儿         第二类家长;(要求笼统,不明确,时而关注幼儿)
         受伤的幼儿         第三类家长。(无要求,时而关注)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家长对于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理念是不同的,所以幼儿表现出的行为也是各不相同。一些家长有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要向孩子灌输规则意识,从而确保儿童在一日常规或游戏中学会保护自己,更易获得了成功感。有一些家长有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但对孩子提要求时,缺乏具体性和针对性,导致幼儿规则意识模糊,规则行为产生偏差。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对他们确立规则有些过早,也许并没多大作用;更有一些家长认为规则就是给孩子们的生活规定了很多约束和限制,这是束缚孩子的自由。这些观念导致了部分家长在生活上忽视了对幼儿规则意识的持之以恒的培养。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制约,他们意识到自身要遵循很多规则、规范,所以家长就有引导、培养孩子的责任与义务,不能任由其自由发展。家长才更需要去培养和引导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一)从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细节培养规则意识
         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蕴含教育的契机,特别是在安全、卫生等方面。如: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知道红灯停绿灯行,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践踏草坪、不乱摘花草,公共场合不乱丢废物,垃圾分类投进垃圾箱。

生活中的小细节很容易被忽略,如:用过的东西(日常用品)放回原处,上下楼梯时右侧通行,不挤不推;不随地吐痰、大小便等。生活细节中的规则更能给孩子的生活带来更高的质量,个人品质有更高的提升,所以我们作为幼儿教师也要积极利用班级家长会、家访、小组交流等沟通途径,向家长交流孩子的心理发展及行为表现,让家长认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家长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责任。
         (二)从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培养规则行为
         大多幼儿非常喜欢户外活动,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界的环境、不定型的材料,如沙、水、雪等。在玩沙、玩水、玩雪游戏时,幼儿可随意操作,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很受幼儿喜欢。为使幼儿在安全、卫生的前提下自由地开展游戏,应为游戏制定必要的规则。比如:玩沙游戏前,教育幼儿玩沙时不揉眼,不扬沙,不用沙球打人,不把沙弄到箱外池外。使用工具要小心,游戏结束要收好玩沙工具并洗净手等规则。
         (三)运用有效策略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1.榜样示范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幼儿有着直观有效的影响,更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滋养。每个孩子天生都具备模仿的能力,并且家长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所以家长示范才会给儿童最具体的规则执行榜样,从而进行模仿学习。比如一些家长朋友能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轻声说话,不打扰别人,他的孩子也像他一样轻言轻语,十分遵守规则;还有一些孩子在玩娃娃家时喜欢模仿大人分类扔垃圾,“这个是厨余垃圾,应该放在这个桶里”……家庭是儿童的第一课堂,所以,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是进行家庭教育中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
         2.自然后果法。
         自然后果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的。它是指当幼儿有过失行为时,成人不是去认为限制儿童的自由,而使用过时产生的后果去约束儿童的自由,从而使儿童明白其危害,并下决心不再重犯的方法。
         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可以让儿童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的一个好方法。例如:一次亲子游戏中,大家玩彩虹伞变“生日蛋糕”的游戏,游戏前老师提出明确的要求:“等彩虹伞落在地面上大家再趴在伞上吹蜡烛吃蛋糕”可当大家刚刚扬起彩虹伞,乐乐飞快的钻进去,并在伞下拍来拍去,由于大家都没注意到有孩子进去,所以伞很快的落在了地面上,乐乐完全被罩在了伞下,他面临着黑暗和孤独以及将要压下来的可能,顿时被困在伞下的乐乐嚎啕大哭起来,大家听到哭声快速停止下来,乐乐走出彩虹伞,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没有遵守规则,尝到了自己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再次游戏时他学会了自我控制,不再违反规则。
         父母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儿童的自主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规则的制定提升儿童的成就感,从而适度的调整了自己的行为。一边游戏顺利地进行,一边对幼儿规则行为及时给予表扬,并始终督促,游戏结束时适当给予总结。另外,在进行亲子游戏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之间还可以互换角色,多角度理解游戏规则。因此,游戏中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也逐步建立了起来。
         (四)亲师之间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心理及行为变化
         家长和教师对家园共育教育的实质进行讨论、达到共识,从而统一教育目标、方向。同时家长要多和教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日常表现。如若有说脏话、不排队,在任何时候自由散漫的表现,应及时在家庭中实施针对性教育,为以后的行为规范打下基础。
         总之,幼儿规则意识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更离不开家长的提醒和帮助。只有充分利用多种资源,了解幼儿心理特点,在游戏中、生活中及时予以教导,施以榜样才能使他们在掌握和遵守规则的情况下,获得自主发展,形成健全人格,健康茁壮的成长。
参考文献:1.方李. 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 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7, 000(016):0055-00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