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已印发两年,中小学研学旅行组织实施现状却不容乐观,大部分研学旅行“只行不研”或“研而不行”。主要原因是课程标准、监督考核体系、安全责任机制、研学导师培训机制“四不明确”,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应做到“四个明确”。由上而下,政策引领,理念先行,是最行之有效的研学旅行工作开展模式。
关键词: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 课程标准 监督考核 依法治校 培训机制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1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意见》印发两年以来,全国各省教育厅相继出台《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方案》(下文简称《方案》)推进研学旅行工作。迄今为止,中小学研学旅行组织实施现状并不乐观:
一.部分学校形成研学旅行特色校本课程和组织模式。如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德育心理部朱洪秋“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模型,重庆市巴蜀小学张帝等将研学旅行纳入该校“333律动课程体系”,皆是以地方教研室或学校为单位研发的特色课程模式,影响力仅限于一个或几个学校,难以全国范围内推广。
二.部分地区形成研学旅行地域课程和研学旅行方案。如山东省青州市教育局专门成立研学旅行中心,编辑出版地方研学旅行课程《行走的课程》,并做出相关方案,发放至中小学,真正组织出高效研学旅行的学校却少之又少。
三.大部分研学旅行团队“只行不研”,少部分学校“研而不行”。笔者曾在山东曲阜“三孔”研学基地访问,每天有3支左右的研学旅行团队参加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三孔”研学旅行活动,小学生团队在出发前由班主任老师讲授孔子及其弟子故事,中学生团队无任何预习,现场研学时,中小学团队皆无任何学生活动,只是听导游讲解、自由观光,回校后只要求写游记或感受一篇,可谓“只行不研”。还有部分学校,为研学旅行做了前期准备,让学生阅读研学教材和方案,却因担心安全责任问题放弃出行,而导致“研而不行”。
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如此重视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开展,为何推行两年却依旧举步维艰?笔者认为,《意见》和《方案》只阐释了研学旅行的重要性,而未明确具体实施要求。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不明确”:
一.没有明确的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具体目标是什么?既然要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那么,研学旅行课程的课程标准是什么?课程标准只能由教育部制定,中小学各学科皆有课程标准,研学旅行的课标呢?只有课标明确而具体,各地方教育局、各中小学校才能以此为据编订符合课标的教材、方案和课程。
二.没有明确的监督考核体系。“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意见》明确了课程计划,却并未明确监督考核细则。2018年10月山东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开展课程开设专项排查整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通知》,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特别是要保障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的正常开设实施”,也并未对研学旅行课程的开设实施做明确要求。
如果真正重视研学旅行课程的开设实施,是否也该将其纳入排查整改项目呢?
三.没有明确的安全责任机制。《意见》提出要“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实施分级备案制度,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如果安全责任不明确,在分级备案制度之下,可能谁也不愿意承担责任,研学旅行的脚步就走不出校园。如果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界定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在组织学生研学旅行实施过程中的责任,一旦出事就向老师、校长追责,那么没有人敢组织研学旅行。因为即便做足了安全保障工作,出行就意味着存在安全风险。责任谁来担?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安全责任机制,学校只能望而却步。
四.没有明确的研学导师培训机制。《意见》强调“要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那么,谁来开发活动课程?旅行基地了解基地情况,却不了解中小学生学情,中小学老师了解学情却不了解基地情况。试问,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地区,有几人是认可研学旅行理念、具备课程开发能力并能够组织学生课程实施的?没有研学导师,没有培养机制,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难以展开。
因为这“四不明确”导致中小学研学旅行上有《意见》,下有《方案》,实施起来却举步维艰。想要借研学旅行促学生核心素养养成,必须将“四不明确”整改为“四个明确”。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行之有效且高效的方式即由上而下,政策引领,理念先行。必须明确政策要求,具体有效地引领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开设实施。具体而言,有以下四点。
一.编订《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标准》。结合中小学各学段学情与其他学科知识进度,明确研学旅行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指导思想与方法、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及其具体内容。《标准》明确后,下发各省教育厅,各省组织人员编写本省研学旅行地方教材,并全省推广使用。
二.建立研学旅行课程监督考核体系。将研学旅行课程开展实施列入课程开设专项排查项目,由各省教育厅下发通知,委派专人到各中小学走访排查,由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共同监督。适当扣减未按要求开设课程学校和教育部门的考核分,奖励研学旅行课程高效实施并形成特色模式的学校和单位,调动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的积极性。
三.建立分级备案制度,依法治校。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做两件事,一是评估整体活动的安全,明确限制学校组织哪一类活动,而在允许的活动范围内,给学校更大的自主权;二是审查学校的安全保障方案,并为学校组织研学活动,提供相应的安全服务,可建立教育部门、学校、家长三方签约制度。[2 熊丙奇.研学旅行要靠依法治校护航[N].中国教育报.2016(12)2-2]还要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由家委会审议研学旅行方案,并参与委托机构招标、安全监督从而使活动的安全、品质有更大程度的保障。
四.建立专业的研学导师培训机制。可借鉴山东省中小学传统文化骨干教师培训机制,打造研学导师培训机制。每年召开省研学旅行年会,要求各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及各中小学校长、业务校长必须参加,先让教育管理者具备研学旅行理念。组织省研学旅行导师培训,各单位推选优秀教师参加,发挥高校专家和研学旅行示范学校的引领作用,培养基层研学导师,做到有学习、有交流、有实施、有反馈、有评价。培训合格者发证,并要求其组建本地研学旅行团队。
研学旅行的价值不容置疑,只有自上而下明确政策、树立理念,才能确保研学旅行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才能确保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