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生刚刚接触到化学知识,往往会在初始阶段展现出诸多不适应,这需要及时调整学习心态,对化学科目的学习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生活化教学来降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化学知识的价值,增强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信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化学;应用
化学知识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可以说我们的生活当中化学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方法切实可行,这可以有效减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将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活动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初中化学教师应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打造生活学习氛围,从而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一、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以讲解式教学方法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在加之化学知识内容多以抽象的符号和公式为主要理论知识,久而久之,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对化学课堂的学习兴趣。基于此,为学生开展生活化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具有了十分积极的意义。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能够自主进行探索,通过生活中的经验来形象化的理解化学理论知识,这使得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理解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背景下,化学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在面对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主动进行思考和探索,生活化教学帮助他们理解所学内容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能够通过所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打造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也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能够主动对自身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及时调整自身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有助于养成独立思维能力。
二、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化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一)导入生活实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与化学知识相关的生活现象,初中化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来导入课堂知识,根据实际生活情况为学生进行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兴趣。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来增加化学知识的生动性,如提问学生平时在炒菜过程中的食用油着火点是多少?如果在做饭的过程中不慎遇到食用油着火的情况应如何进行扑灭?可以利用哪些物质除去水壶中的水垢?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非常容易吸引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探索,教师利用这种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主动对化学知识理解能够改变学生对化学课堂枯燥乏味的看法,也能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化学知识的巨大价值。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利用化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深了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生活化教学内容
抽象的化学理论内容让很多学生在理解过程中都出现畏难情绪,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变得尤为重要。生活化教学内容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增强化学课堂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例如,在进行“分子和原子”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的性质,如将白砂糖倒入水中,糖会很快被溶解并消失不见,水会变得非常甜;春天的花盛开,在很远处就能闻到花散发出的香味,这些生活现象能够帮助学生形象的认识分子性质。利用相应的生活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消化了理论知识,让他们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对于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过程中,更好地服务于生活。从而为生活带来便捷,这也是人类在探索自然知识中必然的发展与趋势。
(三)生活化实践活动
化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可以说学习与应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这种目的进行的教学活动才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在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后,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为学生开展实践性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化学知识去解决遇到的生活问题,这样的教学才算是完整。例如,在完成“爱护水资源”的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亲友的家庭用水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哪些是最容易出现水资源浪费现象的环节,根据化学知识制定相应的节水策略,最后总结出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检验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程度,给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参考,也极大的在课堂教学中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对自身化学知识的不足进行查漏补缺,使他们找到了化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的教学不能仅仅依赖于课堂开展教学活动,也不能停留在书面化的教学形式中,要依托生活化教学背景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帮助他们在生活中探索化学知识的来源,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服务甚至是改变未来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王曙东.浅谈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J].甘肃教育,2019(15):173.
[2]索彦京.关于加强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19(06):90.
[3]李艳华.浅谈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J].决策探索(下),2019(02):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