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很多教师都认为作文是学习中的重难点,很多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会感觉遇到了“灾难”,非常痛苦。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给出的题目大多是相似的,学生并没有得到实际的指导,教师大都运用统一的形式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学生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作文是望而生畏的。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写作也是这样的。在作文讲授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充足的学习动力。文章主要是对提高初二语文作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进行分析,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关键词:初二;语文作文;教学水平
在新课改的教学中,作文教学存在滞后性。近些年,因为应试教育在中国根深蒂固,写作教学出现了偏差。为了让学生顺利考入理想的高中,教师讲授主要是课文中的知识,具有局限性。学生写作的方式也需要遵循教师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就成为了应试的工具,在写作中很难融入自己的情感。这样学生就会害怕写作,出现望而生畏的情况。在新课改中,教师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指导学生写出优秀的文章,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一、将作文看成是独立教学环节
在初二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教师应该从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采用“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样作文教学就出现了偏差,很多教师没有将写作看得与其他教学环节同等重要。
语文是一门基础类课程,与其他课程有着一定的联系,学生身为中国人,首先要学好母语。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在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在不同的环节中有不同的侧重。教师不光要合理分配教学素材,但是也必须将写作教学看成是独立环节。
人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直重视讲授阅读知识,忽略作文教学,这样就使得作文教学呈现出无序混乱的状态。在中考时,应试教育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方向。考试大纲中提到了什么内容,学生就需要练习什么,这样学生学习的知识就比较随意,不能推动作文环节的变革,也会在作文教学时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要想改变上述教学问题,教师要制定科学明确有序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推动作文教师顺利实施。教师应该意识到以往作文教学重的问题,凸显出作文教学的“独立性”,制定系统有序的教学计划时大势所趋。
二、形成“人文合一”的作文机制
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另一个错位,教师为了满足阅卷者的观赏需求,紧跟思想的潮流,或者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师在承担着道德和政治责任,忽视了“教人作文”的职责。
儒家思想一直在影响着学生,教师给出的写作题目也被局限在了治国、巡礼的范围内,在写作中更多的是提到家国命运的话题。
实际上,在作文的写作中,教师给出的文章题目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文章,并且能够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机会。比如,教师在让学生学写故事时,总是教给学生自己认为的写作法宝,像“以小见大”“时代特征”等方法,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也会让学生写出的故事失去童真童趣,在长时间的积累下,学生更容易写出空话套话。
在作文写作不断改革中,教师应该注重“教人作文”,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教师应该想办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写作文并不是简单的练笔,也不只是考试,教师应该将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到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上。
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具有真善美的事物,这样学生才能写出打动自己和他人的文章;其次,教师还要让学生注重在生活中体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读书,在阅读中丰富对学生的认知,从而更新自己的世界观。
三、运用“学生本位”的教学观念
从作文的定义上看,教学涉及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最主要的还是学生的“学”。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教师直接将写作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就导致“教”和“学”出现了偏差,在写作课堂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学生本位”的教学观念。
实际上,无论是教学的起点还是终点,学生都是课堂中的主体。教学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换句话说,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向发展的过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只是给学生传授知识,从长远来看,教师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在教师占据课堂权威的课堂中,教师是主体,教师的知识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讲授什么知识,学生学习什么知识,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进程。这样学生会非常依赖教师,虽然能够学习好教师讲授的知识,但是很难将知识进行内化运用。这就像家长扶着孩子走路,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走路,孩子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可能都会遇到教师,教师应该让孩子独立。
当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时,教师不应该将写作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应该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在作文的知识讲授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就是指学生能够在考试重取得不错的成绩,在将来的社会考场中也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学生在未来终究会步入社会,走进生活。社会在不断变化,教师在讲授作文知识时应该满足社会的需求,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提升学生写作的能力。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学生需要自己构建知识,在写作过程中应该不断对世界进行探索,并发现其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让学生自己选择素材进行创作,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及时发现在写作过程中的问题,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学写传记》的知识讲授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学生可以自主查找历史资料,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对人物小传作述评,学会整理和运用史料,还可以掌握对人物典型刻画等,找到人物传记的方法,给人物做传。人物传记是对有特色的人物的生活、精神进行描述,在写作时应该做到“真、新、信、活”,学生做好以下几步才能写好传记:了解体裁的特征、广泛收集素材、遵循一定的写作原则。体裁特征主要涉及到三部分:简要介绍人物、叙述人物的活动、评述人物的地位。搜集素材的方法有很多种:去图书馆、书店、走访当地老人等。在写作时需要遵循真实性、稳定性、分寸感等原则。
四、树立“大语文观”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师要让学生从全方位多角度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抓住事物的特点,并将事物有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在讲解习作和范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写出充满生活化的文章。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能运用成人思维代替自己的观点,不能将写作素材生搬硬套,这样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师要注重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激励学生写出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教师应该将课堂内外紧密结合,构建完整的语文教学结构,改变以往作文的隔绝状态,树立“大语文观”,向生活和社会开放。
结语: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改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作文知识讲授中,教师要让学生有饱满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合理进行写作,推动学生的发展。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意识到作文教学的价值,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包素娟.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有效训练探讨[J].名师在线,2020(15):81-82.
[2]马文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困境及对策解析[J].学周刊,2020(14):57-58.
[3]李治国.提升中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策略探讨[J].新课程研究,2020(11):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