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也是在生活中能够实际运用到的。因此将数学知识生活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现如今大多数的老师都将数学更加的深奥化,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头疼,极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本文将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价值进行分析,阐述将数学生活化的相关措施,希望能够有助于教师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价值
(一)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经常能看到有关计算费用的习题,这类习题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在掌握了计算的方法之后,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在逛超市时,能够自己计算出将要花多少钱。计算花销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实际上也就是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的表现,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知识框架的构成。
(二)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掌握的。如果只是将枯燥乏味的数据提供给学生,学生不能够理解这些数据所代表的含义,同时也会极大的消减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将这些数据予以一定的生活意义,使学生能够联系到生活实际,也就增强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够学以致用[I]。因此将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二、实施的相关措施
(一)将生活问题融入到教学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还处于直观形象阶段,他们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很难进行理解,因此可以将这些知识结合生活中的问题呈现给学生,使他们能够理解并加以运用。比如在上《简易方程》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掌握并且理解设置假设数来进行解题的方法,可以出示一道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应用题。
如:“今年王哥哥的年龄是小明的三倍,王哥哥的年龄在6年前和小明在10年之后的年龄是相等的,请问小明和王哥哥的年龄各自是多少岁?”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时可以用假设数的方法,先设小明的年龄是x岁,那王哥哥的年龄就是3x岁,然后根据相应的数量关系列方程,也就是3 x-6=x+10,从而解出从而解出2x等于16,x等于8的结果。小明的年龄就是8岁,而王哥哥的年龄就是24岁。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有效的掌握方程的运用,同时还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二)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适当的添加生活情境,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对知识进行探究,而不是将知识强行的灌输给学生[2]。比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节时,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沿着物体的棱剪开,剪完后将其铺在桌面上,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面?面与面之间有什么不同,比一比大小?用尺子测棱长计算表面积,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实际操作,能够更熟练地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这种方法的来源。又比如学习《比一比》中比大小,单拿数字来进行比较学生不容易掌握,但是将其赋予一定的意义,学生就能够更容易理解。如:小明一家去买洗衣机,美的的洗衣机卖1350元,而格林兄弟的洗衣机卖1732元。请问如果你是小明,你会选择买哪一家的洗衣机?这是将数字赋予数额的意义。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只是将1350和1732进行比较,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从而降低他们的积极性。
(三)运用数学思维解答生活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无论是去超市买东西还是去旅游,都涉及到了花销,学生一旦碰到这种情况,脑海中就会自动的进行计算。这就说明了,学生已经形成了数学思维,能够自觉地运用这种思维进行问题的解答[3]。同时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能够自觉地联想到生活的实际,从而便于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比如在学习加减乘除时,能够自觉的联系到生活中买东西的场景。如:拿了100元去买了一本35元的习题册,15元的铅笔盒以及两只3元的圆珠笔。学生联系到这一场景之后,也就更容易理解教材中所讲授的知识。
三、小结
数学知识是离不开生活的,并且在生活中蕴含了各种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联系生活的实际,将知识与生活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增强知识的实践性。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设计问题的趣味性,不能太过枯燥乏味,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心理特征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I]陶仕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上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探讨[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7(1).
[2]王长林.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趋势研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3).
[3]李爱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分析[J].求知导刊,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