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作为高中教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数学素养理念下,积极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提升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的同时,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首先分析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以及目前高三数学教学的现状,然后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数学素养理念下高三数学中等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策略,阐述了自己的教学观点和意见。
【关键词】数学素养 高三中等生 综合能力 提升策略
引言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习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课堂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讲解知识点,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学习的惰性,只会被动的接受,不会主动的获取,且由于缺乏交流与沟通,教师接收到的学生教学反馈意见也较少,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了解不够全面,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针对性的优化与整改,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一、提升高三数学中等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作用
所谓“教学”,不仅有教师的“教”,还有学生的“学”,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而“教”的本质就是为了“学”。基于此,在现代教学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实践、创新、合作等综合能力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丰富基础知识的同时,锻炼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有效促进高中生在数学教学中的综合发展,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目前高三数学教学的现状
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影响,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习惯采取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严格按照教案上的内容进行照本宣科,在例题讲解之后为学生预留独立练习的教学任务,以期能够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做到“熟能生巧”,然而一旦题目稍有变动学生就会蒙圈,感觉无从下手。且大多数教师习惯以自身的讲解为教学的中心,要求学生对教学中的数学公式、概念等内容进行死记硬背,所设置的课堂提问也过于随机性和形式化,并没有达到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课堂上的教学氛围也比较沉闷死板,学生很容易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甚至抵触数学教学,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为此,高中数学教师需要深入研读教学材料,明确课堂的教学重点、完善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丰富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加深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借助课本教材中的经典例题对学生进行重难知识点的讲解,引导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探寻同一题目的多种解答方案,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挖掘中等生的内在潜力,提升其学习质量与效率。同时,教师还需要重视每节课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在加强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有效避免学生由于死记硬背在面对题目变动的时候无从下手的现象,以成功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形成积极影响。
三、数学素养理念下提升高三数学中等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创新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各科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目的就是在提升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高三数学教学中,为了加强中等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从探究式教学入手,以典型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探索,开拓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等差数列》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典型的例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如“100以内能够被7整除的自然数有多少?”引导学生在解析的过程中,对本章节中的教学内容——等差数列原理,进行灵活的运用:能够被7整除,证明是7的倍数,100以内7的倍数可以构成一个简单的差值为7的等差数列,如a1=7,d=7,那么an=98,代入等差数列公式得出,100以内有14个能够被7整除的自然数。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学生进行提问:1000以内有多少个能够被9整除的自然数?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探索,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总结此类题型的规律,提炼可以套用的等差数列公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二)合作式教学,强化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新课改的教学标准中,强调了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高三数学教师在提升中等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采取合作式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能够汲取他人的学习优点,对自身的短板进行补充,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加强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数学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例如,在教学《导数的计算》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讲解完理论知识之后,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典型案例习题进行合作讨论与解决,如y=3(2+4cos2x) 2中y的导数?抛物线 y=3x 2 和 x-y+7=0之间的最短距离是多少?等,看哪一组学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解出正确答案,让学生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三)自主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进而有效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数学素养理念下的高三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自主式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氛围,适当的放手,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从而有效加强学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引导式教学,强化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传统的高三数学教学中,教师大多以终结性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点评,一味追求结果的时候却忘记了反思,从而导致学生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不到发散与拓展,学习效果不甚理想。基于此,教师可以采取引导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自身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通过查漏补缺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数学反思能力和学习能力,进一步促进中等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中等生的综合能力,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教师需要积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灵活调整自身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获取更多学科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及素养。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探究式、合作式、自主式、引导式等教学方法,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有效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推升。
参考文献:
[1]杨国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策略[J].才智,2020(12):211.
[2]吴海鹰,陈万忠,牟永龙,吴业浩.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研究[C].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二卷).:《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17:438-453.
[3]高双子.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5(0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