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自古以来都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数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还不够成熟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不高,教学成效不理想。本文将对小学阶段数学应用题的教学障碍进行分析,阐述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障碍与策略
一、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一)应用题分类过多。由于各个地区的教材不同,因而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侧重点也是各不相同的。应用题作为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根据教材的不同而存在地区之间的差异。应用题只是作为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工具以及验证学生是否掌握该知识点的依据。但是大多数的教师却将应用题作为了教学的重点,将每一种应用题都进行了分类,然后告诉学生这种类型应该采用哪种方式,将其固定化。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只需要套用相应的公式就能够解决,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同时也会使学生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当遇到不同类型且没有相应的公示时,他们就不知道从何处开始思考。因而将应用题过多的分类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利的。
(二) 应用题内容与时代不符。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是根据时代的需要来编排教学内容的。因此应用题的编制也是与时俱进,是与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现如今还存在大量的教师沿用之前的教材以及老旧的应用题[1]。比如有一些应用题当中涉及到的内容是学生所不知道的,也是在社会中不会运用到的东西,如“算盘”等,将这类陈旧的应用题提供给学生,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形式比较单一。虽然现如今在教材的编排上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将小学阶段的学生分为低年级和高年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大多是采用图画或者是表格的方式,从而使他们能够理解应用题中的内容,并找到相应的解题方式。比如在学习100以内加减法中,小明去超市又100块钱买了一个5块钱的橡皮,一只15块钱的钢笔,请问小明还剩下多少钱?这一问题呈现的方式是先将橡皮和钢笔的图案标示出来,然后再在图案的下面标上价格,这样就使学生对应用题中的信息一目了然。但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应用题呈现的主要方式还是通过文字。
一长串的文字表述会使学生抓不到题中的关键点,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甲港到乙港的航程有210千米,一艘轮船运货从甲港到乙港,用了6小时,返回时每小时比去时多行7千米,返回时用了几小时?在这一问题中,信息是潜藏在文字中的,这位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增加了难度,有些学生很容易弄错他们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进行做题时,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
(四)忽视了对学生逻辑的培养。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更倾向于教授给学生解题的公式,学生只需要将这套公式沿用到应用题中,就能够找出相应的答案,但是他们却不理解这一道应用题考察了哪个方面的知识以及它说的内容是什么。因此教师在进行交涉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学生逻辑的培养,并且数学是一种逻辑思维极强的学科,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2]。如果将应用题加以固定化,也会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固定的形式,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二、排除障碍的相关策略
(一)多种解法,拓展思路。应用题的解法并不是固定单一的,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思考,然后找出最佳的解题方法。比如小明和小华一起收集火柴盒,小华比小明多收集了60个,并且小明收集的是小华的3/5,请问小华和小明各自搜集了多少个火柴盒?在解答这一道题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数的角度进行出发,找到3/5与60之间的关系,从而进行解答。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假设数的方法,可以先设小明收集了x个,进而求出小明和小华各自收集了多少个。也可以设小华收集了x个,找到小华与小明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列方程。从多个角度出发找到解题的思路,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
(二)开放性的设计应用题。现在大多数的应用题都是比较固定的,给定某些条件,然后利用这些条件进行解答问题。条件的固定对学生来说有利也有弊,有利的地方是能够使学生快速的解答,而弊处是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设计应用题时,可以适当的减少应用题中的条件,或者适当的增加应用题中的条件,让学生能够进行正确的区分,能够增强学生的判断力[3]。
三、小结
应用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同时应用题中蕴含的趣味性能够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效的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世军.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学科探究性教学方略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5(57).
[2]刘立平,胡帅.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7(7).
[3]王敬敬.浅析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障碍与应对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