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本人对采用议题式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有效性做了一些实践探究并对主要关注点作简要的反思梳理。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 情感思维 资源整合 问题设计
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特殊的育人功能,课程教学的方式上应该呈现多样化,为学生轻松愉快、活泼有效地学习成长搭建平台。本文结合平时尝试的议题式教学实践探究谈一些感想体会与反思梳理。
一、不能偏离学生的情感思维实际和固化议题式情境教学方式。
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听到学生的质疑声:“这是真的吗?”、“她真敢这样吗?”、“不会吧!”等等。瞬间感觉备课失败了,我一味地单纯追求“一例贯之”的议题式情境教学方式,而随意的将几个学生的一些做法想法强加在一个人的身上,前后如此大的反差变化的确让学生难以接受,从而对材料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那么也就对本课所学的内容产生了疑惑。苏州市教科院朱开群教授认为:“教学必须让学生在真实情境里,与真实的世界有效链接。” 陶行知:“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而一旦情境的真实性受到质疑,那么学生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将知识与技能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和处理不可预测情境所形成的能力和道德,那么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活动其实并没有真正发生,就偏离了核心素养培养的指向。
二、不能忽略问题设计及解决的方式在议题式情境教学中的特殊地位。
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始终围绕老师的课件上展示提供的相应问题逐步展开讨论,在匆忙的一个环节紧跟着另一个环节的教与学的节奏中最终形成本课的知识体系,但是教学中老师忽略了应该很好的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朱开群教授认为:“课堂的中心是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的过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应该是基于问题的探究性教学,而问题教学的最高境界是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再通过本学科知识和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迁移和运用解决问题。”当然,只有教师能深度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也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应付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形成被动的知识认知。当然被强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知体验也不能起到唤醒提醒学生的内心情感升华的教育目的以及帮助学生学得真、深和远,促进学生内化提炼,助推学生能力提升和寻求学生思维发展的教育目的了。
同一课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反复多次备课,反复的再稿的教学设计不是对初稿的简单删减,或重新拼凑,而是重新审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修正和整合教材、学生、社会等资源,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碰撞、情感交流、注重课堂教学的温度、厚度、深度及开放性,条理性也相对更加清晰,突显了议题式教学的科学性及真正内涵,也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通过再稿的教学活动,本人对如何采用议题式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的主要关注点作简要梳理如下:
1.整合资源,突显议题情境的特点。
再稿的教学设计为议题式教学方式重新做了定义,不再呆板坚持“一例贯之”,而是更加强调,情境设置层层推进,基于真实情境,同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两难特征,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使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生活体验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认知体验来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有关责任相关知识的环节,设问你认为小海鸟是一只怎样的小海鸟呢?海鸟妈妈一再拒绝为小海鸟提供现成的食物,你认为海鸟妈妈又是一个怎样的妈妈?材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两难特征,学生的回答不受约束,呈现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学生临时生成的资源,加以归纳引导后过渡:在海鸟妈妈智慧的引领下,小海鸟在慢慢具有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长大,在我们身边有着这样一位同龄人,我们来看看她是否长大成人了呢?
对于议题材料选取完全来真人真事,在材料的编辑过程中更加突出人物的变化原因。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质疑其材料的真实性而是全身心投入对情境材料的体会,各小组相互竞争着根据材料设置问题及组织答案,生生设问,意外的是学生思维开阔,能将培养好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优良的意志品质、孝敬父母长辈,不挑剔埋怨父母、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履行受教育的义务、行为与后果的关系等知识点进行前后串联设问,生生互答中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归纳。另外还做了两个延伸补充:1.啃老族与自强少年的图片对比。师追问:(1)为什么有时大家愿意承担某些责任,有时又不愿意承担?(2)责任是我们想承担就承担,想逃避就可以逃避的吗?为什么?2.某同学是唐仲英奖学金获得者,我们本班有没有呢?“一事一物皆教育、时时处处有课程”让本班的唐仲英奖学金获得者讲讲获奖感受以及对唐仲英先生的认识和评价。
进而“列举几位你知道的社会生活中尤其是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在我们身边的一些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服务社会的人,与大家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各行各业普通平凡的工作者到特殊职业的工作者中寻找并作简要介绍,教师适当补充点拨进一步激发学生明确树立责任意识乃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对国家社会的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关注问题,突显议题情境的影响。
探究的问题则成为链接情境材料、教材内容、学生思维发展以及内心情感的桥梁与纽带也是“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开放性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催化剂和助推器。”而再稿教学过程中,通过“同龄人的责任”环节的问题设计方式的创新改变,由学生设计提问并作答,更加激发了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突显了问题在学生学会学学习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积极意义。本环节小组内外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中轻松地突破重难点即成人的基本标志及明确责任意识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如通过“我的责任”反思梳理及交流自己的责任清单环节进一步挖掘来自学生的临时生成的课程资源,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用理性与开放的思维,与老师同伴一起直面成长的过程,帮助自己与他人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认识到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是我们长大成人的必备条件。” 此环节设计围绕课标从思品教育的内在要求出发,激励学生自省,对比当时的想法和现在的想法,找出问题所在,将课程资源向纵深处拓展、延伸学生的情感认识,加强自我教育。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苏州市教科院朱开群教授认为:“核心素养离不开知识,但单纯的知识不等于素养。只有将知识与技能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和处理不可预测情境所形成的能力和道德才是核心素养。”此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组织学生有效地进行反思探究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将知识化为内在情感,升华为信念,提升其思想涵养,能积极明理践行,使大部分学生能意识到要时刻注重自身的修养,肩上的责任担当,较好的提升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力量和道德素养。
科学运用议题式教学方式可以围绕议题的科学设置将课堂向横向、纵向、时空三个维度拓展,师生通过问题的不同呈现和解决方式对议题作显性和隐性处理,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不断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初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的行动研究》(批准号:B-b/2020/02/100)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