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爱国”是教育的根基,爱国主义是教育进程的主旋律,但是在实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时,由于小学尤其是较低年级而言,认识爱国与实践爱国都存在较大难度,报效祖国或奉献精神的体现都成为了空谈,因此对于爱国主义的教育工作开展难度较大。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探讨如何在教育教学进程中,加强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工作。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教学
引言:
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通常都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或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构建较为基础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随着学生在逐渐的成长过程中,基础始终发挥作用,并逐步成为学生对于世界认知的核心观念。但是相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而言,这个概念对于学生过于庞大,如何回报社会回报祖国都显得不具备可执行能力,且在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引导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与强化都比较难落到实处。
一、深度钻研教材
为了确保爱国主义教育能够真正落到实处,首先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教材本身结合起来,深度钻研教材,从教材中逐步引导学生认可爱国主义,并汲取到爱国精神。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本中,有关于很多名人烈士的故事,从古至今贯穿始终,教师可以通过从解读这些人的丰功伟绩,细化到解读这些人物的思想变化,在引导学生逐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理念,强化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的接受程度,从而达到教育意义[1] 。
除此之外,对于教材的深度钻研还可以与当下的时事政治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在平时收集一些时政热点,如最近的“白衣天使抗击疫情”的相关热点话题,通过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多个角度的解读,来帮助并引导学生产生爱国的观念,理解爱国的情怀,认可爱国的行为,然后将这种思维融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中,逐步理解并接受,如同种子一样,逐渐发芽并长大,终究会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
深度钻研教材是落实的第一步,教师应当认识到,小学生的三观尚且未成体系,对于事件善恶对错的评判也仅仅建立在自己现有的认识与三观的基础上,教师仍然要以引导为主,不可以强化爱国主义的概念,而是将爱国作为价值观念的一环,从细微处入手,一点点刻画学生对于爱国的理解,强化学生的接受程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完成对于教材与爱国之间的贴合。
二、营造学习情境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于情感的认知与情感能力的构建往往来自于更加直观的体验,如教师的言传身教比在课堂的三申五令更加能够起到引导教育的作用。因此,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的为学生营造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这种情感的融入与变化,从而更好的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具体到实际中,教师可以通过收集一些电影、电视等视频类的爱国桥段,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适当的进行播放,一方面,多媒体的引入能够调动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加直观主动地感受到教学魅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另一方面,视频相对于文字而言,更加具有说服力[2]视频,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爱国主义”这个词的概念,并神可以感受的民族逐渐强大而带来的自豪感和爱国的情绪,在这种学习情境和氛围的烘托下,学生能够对于爱国产生更多的思考,达到了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认识并注意到对于播放视频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三观尚且并不具备完整体系,对于事物的认知存在片面性,也具备极强的模仿能力,因此教师对于视频的选择要尽量的贴合实际,具备教育意义,对于一些恶俗、恶搞的抗日视频,应当规避,避免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学习体验。
三、培养爱国热情
爱国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而应该是细化到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当中去,体现在日常的方方面面, 教师在强化爱国主义的教育工作,应当意识到这一点,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为主,围绕学生的爱国情怀,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爱国主义,并实践爱国。
如对于国旗的尊重,教育学生,在遇到国旗意外掉落或者其他情况,应当如何去做,或者在升国旗时,应当庄严肃穆的行注目礼,这些行为可以结合诸如“国旗为什么红色的”、“国旗为什么这样设计”等一些问答式的小故事,让学生理解国旗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的重要意义,学会尊重国旗,而不是把升旗当作是一场普通的行为和游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除此之外,教师可以与史料结合,如“火烧圆明园”、“狼牙山五壮士”等内容,以课堂实践活动的方式,与学生一起探讨历史与如今的变化,感受国家的日益强化,将感受从情感转化为更加具有具象化的体验,从而强化学生对于爱国的情感共鸣与热情[3]
由于小学生的自主能力较差,教师本身应当形成以身作则的榜样,同时融入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于爱国的热情,如组织“我为祖国做一件事”的活动,可以是自制一面小红旗,可以是找到当地烈士子女获取一个故事或自己从网上了解一个故事,也可以是通过对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谈举止,来做内容总结等,体现出“我为祖国做一件事”的主题,并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表扬,形成鼓励,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扬起爱国热情。
四、开展课外实践
除了课内教学与实践外,亲身感受比课本知识更加有力,教师可以围绕教材主题来开展与之对应的课外实践活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爱国,接受爱国,实践爱国。
这里依然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例,在进行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的第一单元内容“我们的节假日”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节假日,带领学生去特殊岗位进行学习观察,如将学生进行5到10人的分组,分别去往警察局、消防局、医院等特殊岗位,组成“小小记者团”,来采访这些特殊岗位上的人对于爱国的理解和实践。当然活动的开展要经过详细的策划,要充分保障学生和安全,且选择较为适宜的时间段,与当地机构进行沟通下开展。当学生真正投入到社会实践中以后,能够将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更加细化,更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理解爱国主义情怀。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开展类似的活动,在学习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时,教师同样可以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从“家乡的山、水、人”等多个角度来观察家乡的新变化,从而领略到祖国的日益强大的过程,感受到由祖国逐步走向强大而带来的自豪感,进而对于爱国产生更加深刻的思考[4]
除此之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样也能够从学生自身入手,如在进行关于一些日常文明行为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经典故事,如“不要在楼道中大声喧哗”的行为学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个“静听雨声”的故事,来开拓学生的思路,从潜移默化间,帮助小学生建立爱国概念,并逐步付诸行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三观并不构成完备体系,对于事物的看待存在片面性,但也恰恰是如此,学生的情感感知更加的丰富,对于事物的理解更加感性化,只有在这个时候在学生的心中种下爱国的种子,才能够确保随着学生逐渐成长,爱国的种子也伴随学生成长,贯穿于学生的一生。爱国情怀的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落实是关键。望广大相关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刻认识,并逐步将其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与氛围。
参考文献:
[1] 曾海娟.德育课教学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摭谈[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2015(08):4-6.
[2] 周灏.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有效思考[J].南北桥,2017(01):122-122.
[3] 周巧燕.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8(31):32-32.
[4] 冯志达.如何加强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J].新课程:教研版,2017(11):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