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近几年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整本书阅读被纳入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诸多任务群之首,因此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受教育者们的关注。实施高中整本书阅读,改变师生观念是前提,抓住教学三个环节是基础,活动设计是补充。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价值;教学实施;环节
整本书阅读,顾名思义,即是读整本的书,是有独立逻辑体系的、内容完整的书。而我国现行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多由一篇篇独立的文章构成,相互间的关联过于零碎细小,因而不能算作“整本书阅读”的范畴。这种碎片化的阅读使现代中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2017年新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排在了首位,足以显示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整本书阅读,改变师生观念是前提,抓住教学三个环节是基础,活动设计是补充。
一、转变整本书阅读的观念
(一)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一般来说,整本书阅读属于课外阅读的范畴,教师往往布置了课外阅读任务后便忽视了后续工作。许多教师认为整本书阅读不与升学考试直接挂钩,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也鲜少涉及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指导。高中阶段的整本书阅读仍处于低效无序的状态。2017年出版的普通高中新课标中名著推荐阅读书目数量有所增加,反映出教育部对其更加重视。教师应该转变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观念,做到课堂与课外联动,促进整本书阅读的大力发展。
整本书阅读不能只停留在提倡和呼吁阶段,需要教师制定出整体的课程谋划,打破课堂内外的壁垒,把整本书阅读和讨论引入到课堂中来。虽然课内短文的学习与整本书的阅读有所区别,但两者的阅读方法也有共通之处。教师要对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加以指导,促进他们精读和略读的灵活转换,使其学会浏览、跳读、圈点勾画和做批注的方法,既保证了阅读质量又保证了阅读效率。
另外,许多教师自身的阅读现状也不客观,由于平时的工作任务繁重,就没有心思和时间再阅读更多的书了。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对整本的书进行专业的阅读,不仅要与学生读一样的书,还要读更广泛的其他书籍,如读书评、读理论、读解读等等。通过不断进行充电,提高专业素养,才能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游刃有余。
(二) 学生转变阅读观念
许多学生以为教材和教辅就是整本书,把这些书学好了就可以了。因为高中学习时间有限,课外书被不少学生都当成了闲书,被搁置在一旁。所以,学生应转变阅读观念,充分认识到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领域的广泛的知识,还有利于培养系统思考的思维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从自己的阅读兴趣入手,自主选择优秀的整本的阅读材料,阅读兴趣会直接影响到阅读期待。让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整本书,可以化被动为主动,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二、把握教学三环节
(一)导读环节
高中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处于主体地位,但少不了教师的指导。缺少教师的指导,学生的阅读会带有盲目性,阅读效果也难以保证。导读是整本书不可或缺的环节。2017年版的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这不仅是对学生阅读的要求,也是对教师教学的要求。
1.提供导读书目。现今课外读物种类繁多,质量良莠不齐,教师要结合课标中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为学生整合可供选择的富有阅读价值的整本书阅读书目,以帮助学生在浩瀚的文学作品中选取最适合和最感兴趣的读物。前提是教师要多读书,把优秀的书籍挑选出来列成书单,推荐给学生。此外,教师还可以对这些书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高中生可以有自主选择想要阅读的整本书的权利。因为高中生自主意识大大增强,他们渴望拥有更多的权利和尊重。针对高中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还可以给出具体的阅读建议。比如高一学生可以侧重阅读古典类、散文类、小说类的书籍;高二学生可以多看看传记类、艺术类的书籍;高三学生侧重阅读思辨类或者充满美学气息的书籍[1]。
2.引导制定读书计划。教师应引导学生制定好详细的读书计划,安排好每天或者每周阅读的页数或者章节、篇目,从而在之后的阅读过程中把握阅读速度。以《三国演义》为例,在正式阅读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作者信息和成书背景,再带领学生熟悉一下目录及内容简介,让学生对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整体框架有了一定把握,然后可以以《三国演义》的回目为单位拟定读书计划。如:每天读几回(或者每周读几回)、大约花多少个星期读完这本书等等。
3.运用多种手段激趣。在导读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为他们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做好重要的铺垫。激趣的手段多种多样,教师要善于分析和创新,比如可以为学生搭建支架,消除知识盲点,找到合适的兴趣点,如介绍作家作品、补充背景资料、提示内容梗概等;或者挑选出书中的某些精彩片段进行绘声绘色地演读或导读,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通过有保留地向学生展示书中精彩的情节,在关键转折处戛然而止,激起学生欲知下文而自行阅读的动力。
(二) 促读环节
读书的过程也是个思考的过程,要有所收获就不能囫囵吞枣。特级教师余党绪认为只有深度的思考才能让一本书进入我们的精神世界[2]。在促读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得更深入,比如布置阅读任务驱动学生阅读、为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组织学生进行分享交流等。
1.任务驱动。教师通过布置有意义的阅读任务,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与作品进行深度对话。不同类型的书籍应有不同的阅读重点,对于学术性著作,要引导学生整理分析文章的观点;针对故事性较强的书籍,可以引导学生重点探讨主题、情节、分析人物等。问题可以这样设计:整本书整体上讲了什么?由哪些生动的故事组成?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喻示着什么主题?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在过程中更关注细节、会思索情节,沉潜于书中的世界,认真揣摩丰富个性的人物形象,咀嚼出书中的精彩。
例如,在阅读《堂吉诃德》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主人公堂吉诃德的生平事迹制作成思维导图,还可以整理出他的值得斟酌的经典语录,或者用自己的语言将他的三次出行概述一遍等。
不过,整本书阅读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字斟句酌,那必然耗费许多时间并且没有意义,教师只需要抓住书中的重要细节和耐人寻味之处来促进学生品味与感悟即可。
2.答疑解惑。善于阅读的学生会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教师要注重为其答疑解惑,收集学生的疑问,着重解决他们读不好、读不懂的内容,促进他们对作品的正确理解。也能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广泛讨论,在合作探究中共同解决。通过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内容、探析主旨。
3.分享交流。整本书阅读充满乐趣,这种乐趣不仅仅来源于个体自身的阅读体验,更大的快乐来源于同伴和老师交流他们的收获。对于高中生来说,与他人相互交流阅读感悟,产生思想的交锋和情感的碰撞,能促使他们更深入地思考。在大多数学生或者全部学生按照计划完成整本书阅读的任务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他们讨论交流,学生可以针对他们的收获和感悟、作品的主题和人物或者他们喜爱的情节展开分享,各抒己见,也可以开展书评会、辩论会、专题讨论会等形式的交流活动。
(三) 评价环节
学生读完一本书后必须有所收获,要检查他们的阅读效果如何,整本书阅读便少不了评价。目前仅有中考语文试题涉及了名著阅读,但这种评价方式仍不十分完善,并且容易消磨他们的阅读兴趣。因此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机制还有待完善。对此,学者和专家们主要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建议: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1.终结性评价。当前一些学者认为整本书阅读必须被编入试题,进而能够强势引领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这种把整本书阅读纳入中考、高考范围的方式属于终结性评价。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该方式过于注重选拔功能,对整本书阅读的实施和推进不能起到十分理想的效果,也难以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3]。李煜晖老师也说为了考试而去读整本书,会缺乏整本书的逻辑,阅读效果不见得好。因此在整本书阅读的评价中,教师应把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综合思考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4]。
笔者认为,终结性评价有其积极的作用,因为布置下来的任务理应接受考察。但是以往的考察题目大多局限于对名著中的某些情节或人物的陈述性知识,这种题目会带来学生的投机取巧,他们甚至不需要读整本书,只要把某些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背诵下来便能很好地答题了。这样的做法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没有任何作用。对于试题的设置,是各位老师和专家学者在今后应努力探索和完善的内容。
2.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阅读过程,要及时跟进学生的阅读情况,包括了解他们的阅读进度、对阅读方法的掌握、所做的笔记和批注,还可以把他们写的读后感、读书笔记作为评价的参考。有的教师会设计读书记录卡来监督学生的读书情况。此外,教师还可以综合运用观察法、谈话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来及时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以期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学生阅读时存在的问题并迅速作出调整。笔者赞成整本书阅读采用“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以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评价机制。
3.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了上文两种评价方式,教师还应改变以往狭隘的评价主体,摒弃只有教师评价的现象,让家长和学生也能参与评价。首先,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要尊重学生提出的不同想法,做到公平客观,保护学生的创意,绝对不要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主动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以不断总结经验做出改进。另外,家长也可以参与评价,对孩子的阅读情况更深入了解并及时向教师反馈,与教师协同发挥监督作用。将这几种方式结合起来,可以有效促进评价的全面性。
在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中,应注意的一点是,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化地位给予他们更多的评价机会,更要注重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监督指导作用。教师的评价应是整本书阅读评价的核心,因为教师是整本书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对阅读活动的任务和计划进行总体调控。此外,教师还是阅读方法的传授者,是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的引导者,所以教师评价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阅读活动顺利有效的开展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三、结合多种活动设计
相比课内短章教学,整本书教学需要在一个较长时间段内保持内容的连续性。长时间地做一件同样的事情,一些学生就有可能出现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态度懈怠等问题,因此要保持整本书阅读的有效开展,可以通过多种阅读活动来调控学生的阅读心态。
1. 读书推荐会
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阅读能力,可以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除了课标里推荐的书目,还有更丰富的图书资源等待他们发掘。由于高中生课业繁重,他们少有时间在浩瀚的书海中判断哪些书是适合自己的。因此,教师可以开展这种读书推荐会的活动,利用班集体的力量,让同学们不仅能向别人分享自己读过的好书,还可以从别的同学的推荐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来阅读。
2. 情节片段表演
学生阅读的作品中,少不了经典的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选择小说里重要的或者他们喜爱的片段来进行角色表演。另外。还可以选择散文诗歌等作品来进行朗诵表演。此时的学生,以角色的身份,全身心投入地研究作品,更深刻地进入作品的情境中,从而对作品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班级工作室
教师组织学生成立自己的可以自主地生产产品的工作室。通过班级工作室来开展整本书阅读,学生共同合作阅读同一本书,再合作出一份关于这本书的报纸或者刊物。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交换意见,合作制出一份比较专业的“产品”,这种成就感是学生所期待和喜爱的。
4. 读书论坛
为了树立阅读的榜样,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举行读书论坛活动。邀请三到五名学生作为“坛主”,坛主首先要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感悟,然后下面的学生可以就他们的不同的感受进行交流、将自己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问出来,“坛主”可以组织大家一起讨论。
现在高中阶段的整本书阅读还存在许多问题,高中整本书阅读的实施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教师要完善整本书阅读的相关课程和实施机制,无法一蹴而就。希望有越来越多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着能深入研究、投入实践,不断完善当代整本书阅读的理论,发现更好的实施策略,促进整本书阅读在高中的大力发展,不断提高师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剑雄.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的几点尝试[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8,(9):25-26.
[2]余党绪,叶开.为什么我们都主张“整本书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6(Z1):15-19.
[3]管然荣,陈金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冷”思考[J].语文建设,2017(10):65-69.
[4]李煜晖.略谈整本书阅读课程方案的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7(0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