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立德树人价值内涵分析

发表时间:2020/7/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6期   作者:宋立国 崔建红
[导读] 立德树人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要:立德树人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根本任务和目标。本文通过对新课标教材中文言文篇目的研究,总结出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立德树人传递的爱国之情、嘉言懿行和勤学奋斗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格和行为范式,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字:高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  立德树人  价值内涵

         立德树人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根本任务和目标。文言文作为“德”的载体被纳入新课标教材中。从文言文整体布局情况看,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设置34篇,《论语》《红楼梦》两本名著导读,每个阶段都有3-4篇,篇目的选择和排列实现了“德”的体系性布局,让“德”的内涵更加完整清晰的呈现出来,使立德树人在高中学习每个阶段都能落地生根,体现了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立德树人的文化自信。
         一、以史为鉴,传递浓厚爱国之情
         “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青年只有将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所以“立德树人”首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浓厚的爱国之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方面。这也正是将《烛之武退秦师》作为第一篇文言文出现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原因。面对被晋军和秦军的围困,郑国处于危难之际,烛之武“夜缒而出”,面见秦君陈明利害得失,解郑国的危难。他的精神核心就是深厚的爱国之情,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意义。同一单元《荆轲刺秦王》中荆轲也和烛之武一样具有相同的爱国品格,体现了爱国思想在教材和课堂中的情感强化,让学生以烛之武和荆轲等人物为现实依托更加清晰地意识到爱国之情的核心和表现。《寡人之于国也》《阿房宫赋》《六国论》等都是从历史层面深入探讨历史和朝代变革中人的爱国情感,不是盲目的爱,而是具有深刻的理性色彩。《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提出“仁政”的思想,主张不违农时、尊重自然发展变化规律、以勤劳发展经济、以孝悌之义实现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等方法,达到“黎民不饥不寒”的社会状况。这使学生意识到爱国不仅是停留在思想层面,要利用知识和能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出现《六国论》“赂秦而力亏”和《伶官传序》“祸患常积于忽危,智勇多困于所溺”的不利局面。由爱国之情的认识转到以史为鉴从优秀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汲取理性实践体现了教材编写过程中在爱国层面进行的思想性和教育性的升华,使学生懂得了什么是爱国,怎么样爱国的精神内涵,完成立德树人中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教育任务。
         二、嘉言懿行,引导树立优秀品格
          “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高中文言文篇目中也注重选择中国古代优秀的人物事迹和历史事件展示他们的高尚品格和社会实践。一是引导学生学习勇担重任、宽容忍让等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是在秦国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手足无措左右为难之际勇挑重担,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国君臣,临危不惧,机智应对,“怒发上冲冠”“令人持璧间至赵”,敢于和秦王以命相拼,用智谋和胆识使赵“不辱于诸侯”。在“负荆请罪”中勇猛善战的廉颇对其心生嫉妒,但听到“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惭愧不已,他勇于改错、坦荡磊落,蔺相如则宽容忍让,终成将相和。

《苏武传》中苏武的坚忍不拔,《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的洒脱豁达,《祭十二郎文》中韩愈的手足情深,《陈情表》中李密的孝悌之义等,这对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培养优秀人格品格,恰当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塑造人、改变人的“树人”要求。二是丰富情感,注重审美。人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个体,“立德树人”不是单一的、简单的,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这种多元化人才培养思路在文言文中体现在引导学生从行动上欣赏祖国名山大川,提高学生的审美旨趣,让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进而使自己的情感更丰富,眼界更开阔。《游褒禅山记》中韩愈讲述了游历褒禅山禅院、华山洞和仆碑等景观,尤其是谈到进入山洞后“怠而欲出”感情引起了学生共鸣,分析实现很高的成就应该“志”“物”“力”三者缺一不可。《兰亭集序》《游沙湖》都是带给学生对自然风物美的认识之后,引导学生进行人生的理性分析,从而使学生获得了感性上情感的丰富和理性上本质思考的结合,这对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思维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三、劝学勤学,鼓励青年不懈奋斗
         青年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就要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成长为一名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培养学生勤学奋斗精神,获得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真正认识世间的人与物,达到引导、感化、塑造、改变的目的,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荀子《劝学》中论述“学不可以已”过程中强调“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用心一也”等理论方法,指出贵在长期积累、持之以恒和用心专一的道理,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师说》中针对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从师观念,学生要尊师重道,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快速的成长,进而达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水平,立足于学生教育成长来说都是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同时学生在成长和成才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会面对很多坎坷和曲折,这就要引导学生具有不懈奋斗的精神,《滕王阁序》中王勃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是没有在社会层面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他并没有消沉和失望,而是发出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青春誓言,并始终对个人的未来充满了期望和信心。《苏武传》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受到匈奴威逼利诱,个人事业和生活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还朝时“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他曲折的人生经历让学生懂得在困境中依然葆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不懈奋斗的精神,对于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青年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立德树人价值内涵分析让教师和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教材文言文部分传递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意义,帮助学生在历史的时空发掘古代优秀人物的高贵品质,进而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爱国之情、嘉言懿行和勤学奋斗等品格来指导现实生活,并在学习和教育中达到“立德”和“树人”的统一,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
[2]张晓毓.强化立德树人教育 重视核心素养养成——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使用与教学策略建议[J],基础教育论坛,2019
[3]杨九俊.立德树人 合时而著——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特点解读[J].人民教育,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