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前苏联知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新课标把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表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既是中国语文教学的历史性反思和总结,又是对新一代人才挑战和圆中华教育梦的战略应答。站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处于教改的时代坐标,更应与时俱进,不懈努力,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把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蓝图描绘得更加绚丽多彩。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课外阅读;兴趣与方法;习惯与能力
前苏联知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当代著名作家曹文轩说:读不够书,就写不出话!有记者问他:如何有效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曹文轩回答: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如何让学生“悦读”又“会读”呢?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是什么呢?
一、重视课外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是补足孩子成长能量的最佳方式,家长和老师要达成教育的一致性,营建良好的阅读环境。要有阅读的仪式感。家里与教室都要尽量开辟阅读天地。阅读前净手,阅读时静心,阅读后交流。
老师们要带头“海量阅读”,定期举办读书交流活动,鼓励读一些“闲书”,允许个性化阅读:鼓励读一些绘本,也鼓励读“深”一点的书;可以“探究钻研”读懂,也可“似懂非懂”地读,“囫囵吞枣”地读。这样看似宽松地引导下,学生无形中就培养了读书的兴趣。
二、紧密联系课内阅读,指导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指导时努力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根据教材主线,定期向学生推荐各种经典著作,在综合阅读、跨学科阅读中培养兴趣,增长智慧,紧密练习课内阅读指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比如课内指导批注法,课外就可以用上;还可以学习运用思维导图,回顾整本书的阅读内容。课内指导朗读感悟,课外阅读中除了泛读,经典美文仍要练习感情朗读来加深理解,提高语文素养。
1.阅读中巧设问题,放飞思维。
推荐课外阅读《凡卡》时,如果不能联系生活体验,想象对比,学生就不能透彻理解文章主旨。课外阅读前,老师抛出问题:由于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人们的童年有着天壤之别,小凡卡的童年又是怎样的呢?请边读边在书中写下批注。”学生们自然细读文章,尤其对凡卡挨打、挨饿的细节读得特别仔细。教师顺势引导,让学生联想凡卡受折磨的情景……读后继续问:“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你能引用或创作佳句概括凡卡的境况和你的感受吗?”问题精当,环环相扣,学生就会思维活跃,不仅能透彻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深刻领悟作者的意旨,进而培养同情心、正义感,提高人格修养。
2立足“趣”,倾注“情”。
教师指导选书先考虑“有趣”,后考虑“有用”。“有趣”与“有用”并不对立,有趣的书往往也是有用的书。最初可通过孩子喜欢的绘本和故事书开始培养阅读兴趣,阅读时还可边读边演进一步激趣。
最简单的表演是富有感情色彩,声音变换的朗读。最有趣的表演是吸引孩子来参与的分角色表演。如果让孩子成为故事书中的一部分,他们会乐此不疲。比如低年级的《我和我家芒果的小马过河》,高年级的《负荆请罪》等等。
阅读中还应特别注重指导学生体验书中人物情感。比如《一夜的工作》一文是敬爱的周总理毕生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缩影,是全国人民对周总理爱戴的肺腑之言,是学生追寻伟人足迹、美化心灵的好教材。推荐阅读前,教师真情朗诵《十里长街送总理》:“1976年1月11日,人们聚集在长安街上,天如铅,人如潮,哭声如雷,挥泪如雨……人们在为周总理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失去了一位好总理,人们的心情是多么悲痛啊!这是为什么呢?《一夜的工作》给了我们最佳答案。现在看谁读得最细最动情,体会得最细腻最深刻。”学生入情入景地读起来,沉浸在崇敬怀念之中,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接着,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周总理的爱戴、怀念之情,如制作小卡片、吟诗等,阅读理解与写作表达紧密练习,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3博览群书,背诵经典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教育部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研究制定《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书目依据各学段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从古今中外的作品中精心挑选出少而精的作品,形成《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阅读书目的推荐强化思想引领,打好中国底色。艺术部分重点推荐展示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和优秀文化遗产的图书,引导中小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学习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帮助中小学生增进爱国情感,增强文化自信。文学名著、诗、词、曲、对联、歇后语、谚语、成语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岁月筛选而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无穷的艺术魅力。一方面,教师要挤时间学习它们,将这些经典文化内化,在课堂上旁征博引,让学生如沐清风,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背诵经典诗文,促使学生增强记忆力,提高语言文字能力,拓展知识面,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爱国情操,磨炼意志。背诵积累是慢功夫,需要持之以恒,教师可以每周测试、每月评比、每学期竞赛颁奖,让经典诗文扎根于学生心田,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鉴赏”核心素养。
三、构建家校共读,培养阅读习惯
?? ??坚持师生共读和亲子共读的活动。最有效的教育莫过于带头行动,父母老师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共读时孩子往往会提出许多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交流机会,不可忽视。??聊书应当是无压力的、发散性的、结论开放的。?与孩子聊书最好以“说来听听”这样轻松的用语开始,重要的不是让孩子“答对”,而是通过交流使双方获得认同。可以探讨的问题:你对这本书感兴趣吗?最喜欢哪部分、哪个人物?为什么?如果你是主人公,会怎么做?这本书到底想说什么……与孩子一同看书读报,遇上精彩有趣的文章,为对方读一段,那种从阅读中获得的快乐,会很自然地传导给孩子,何愁孩子不爱上阅读呢?
与孩子共同读书的目的就是要分享,分享快乐,分享困惑,善加引导,可以让孩子获得丰富的体验,提升阅读品质,培养阅读的好习惯。书香溢满家园,书香浸润校园,书香陪伴成长……
??
参考文献
[1]郑建忠.论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 [M].南京:江苏凤凰出版社,2019.
[2]费明富.基于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 [N].中国教育报,2018-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