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是教育的另一个教学指向,将生活化教学和课堂教学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以熟知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思维进行知识的学习,在地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以生活思维进行抽象概念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初中地理学习较为抽象,教师以生活化的教学将地理知识概念和生活进行紧密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生活思维进行知识学习,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思考
引言:
教师提升对于学生学科思维的培养,将生活和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以生活化的教学促进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提升学生的理解认知能力,这也是知识教学的最终目标,在综合培养中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塑造人地协调地理价值观,让生活化走入课堂教学中,实现对于学生的生活化教育,在学科知识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应用。
一、生活化事例,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以典型的事例热点,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根据自己熟知的生活现象事例和地理知识进行有效联系,探究背后的成因,在生活事例的学习中,对背后的地理知识做出观察分析,并且培养学生能够根据知识概念对问题回答解释,通过生活和理论知识的对比,可以把抽象的知识概念具化到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得到直观的理解认知。例如在“地球自转”一节的学习,教师可以进行设疑提问,为什么我国的白天的时候,美国的却已经是晚上了?同时新疆晚上十点太阳依然没有落山,这是因为什么?这些都是一些很典型的生活事例。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这些生活现象对知识概念进行探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进行实践,通过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出地球自转,结合实验对生活现象进行解答,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例证生活事例,并引导学生通过地球自转的概念引申出在生活中有哪些表现,在对生活解释回答的过程中完成地理基础知识概念的认知学习。
二、生活化学习,促进学生认知能力
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地理的知识概念和生活进行相互对应,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对于概念的认知能力,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联系生活进行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从知识的学习迁移到生活的表现中,让学生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对于理论的理解。
例如在“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节的学习,教学的重点是农业和自然的直观特征,以及自然特征的主观的影响因素中,农业区位的形成规律,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导入国内的地形地势和自然环境的图片,让学生建立初层的自然特征感知,随后通过生活现象对比学习思考,华北地区的蔬菜基地和西南的蔬菜基地有什么不同之处?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地形,气候,土壤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特征制约因素,以农业区位为核心知识概念,在综合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观念和人地观念,提升学生对概念的本质认知学习。
三、生活导学,构建完善知识架构
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地理的知识概念的学习不是机械性记忆,而是教师通过的生活化导学,帮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通过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知识架构,通过生活认知帮助构建相应的思维导图。例如在“气候”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入地球公转的知识点并进行气候课程的新课学习,实现在地理知识学习中知识的迁移联动和巩固复习,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真实生活认知,了解气候的复杂多样,以生活进行多方面的导学,根据生活饮食,农业分布,特色产物切入进行导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并且将抽象的概念具化到真实的情景之中,例如以农业分布,分析出气温和降水的特点,以学生熟知的生活进行导学,在生活导学中,将知识和生活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可以根据知识要点和生活情景,深化对于内容的学习。
四、生活中实践运用的培养
知识学习最终的目标是实践运用以及塑造学生科学的思想价值,教师加强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生活化的实践,在生活应用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地理知识学习不仅要停留在课堂,还要走入到生活,实现对于生活改造和创新。例如在野外迷失了方向应该如何判断方向和方位的知识?引导学生加强对于理论知识的的实践运用,运用知识去改造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溪水一浊,就是山洪爆发的前兆?在不同的环境中可以通过不同的地理知识进行实践应用的辨析,溪水浑浊,水位升高是不太明显的表现,同时在判断的过程中需要观察水面上的枝叶和泡沫,如果最后有轰鸣的声音,山洪爆发就在片刻之间,通过对学生综合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对于概念知识的转化能力。
五、结束语
地理的生活化教学,增强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对于知识的综合的运用能力,将抽象和具象的有效结合,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深入,提升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李小元. 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问题教学"的实施策略——以人教版八年级《地形和地势》为例[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9, 000(002):91-93.
[2]杨玲霞. 学会合作学习 构建探究课堂——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0(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