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索 ——以《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0/7/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第6期   作者:刘思伯
[导读] 2017年最新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2017年最新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在这一核心素养的指导下,“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两门课程被纳入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中来。由此可见,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不断的被发掘与凸显。引导学生研读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应当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议题。
         研读千年来一直影响中国人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儒家文化,特别研读儒家经典之作《论语》,能够让学生体会孔子的思想魅力、人格魅力,进而从中汲取民族智慧,提升人格,提高把握社会和人生的能力。然而学生在阅读理解《论语》中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困难,一是时代久远,文言难懂;二是思想精深,内容驳杂;三是兴趣不高、缺乏动力。因此,理解、梳理、审视、继承、发扬的过程应该成为解决困难,走进《论语》的重要路径,而文言、文学、文化、现实四个层面应成为《论语》学习贯穿始终的四个维度。
         一、跬步千里  文从字顺识《论语》
         《论语》是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行与思想的记载,成书于战国。全书共二十章,一万多字,但均用古汉语表达,内容丰富且驳杂、思想幽微亦精深。因此,让学生按照章节顺序,结合译注,有计划的通读,先对《论语》整本书有个直观、全面了解,是深入研读它的奠基之路。
         《论语》的研读并非朝夕可就,因此高一起始阶段,教师便应帮助学生制定通读计划,并布置研读任务。比如,以中华书局出版的《论语译注》(杨伯峻)为例,学生每天需读4-5则,并在书上完成每则注释的勾画、关键词的批注、章则内容的概括、启发思考或质疑的记录。学生每周上交一次《论语》,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情况进行监测和掌握,并记录学生批注中精彩的启悟,为后续专题研读积累材料,同时也可获悉学生的疑问,并及时反馈。按此进度,学生可以在高一一年的时间里,完成《论语》整本书的通读任务,基本理解各章则的字面意思和主要内容,且对儒家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学生在逐章则阅读《论语》的过程中,虽然可以结合注释,但仍可能会存在诸多疑惑,因为缺少对历史背景、具体对话情境和人物身份的了解。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适当推荐学生读一些基础性的拓展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孔子所处的历史时代,进而对对话中涉及的思想主张、国家间关系,人物的身份与立场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再比如教师在作《论语》名著导读课的时候,可以简单介绍书中常出现的孔门弟子身份,并让学生在今后阅读中将涉重要弟子的章则标注,注意总结他们的性格特点,理解孔子对他们的回答和态度,进而去体会孔子思想。
         读懂《论语》的字面意思,是理解孔子思想的第一步,读懂文字背后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原因,也就将阅读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也是学生疏通字词,理解文意不可或缺的步骤。
         二、提纲挈领  力透纸背解《论语》
         《论语》阅读的难点,还在于其编排体例。孔子的各类思想并不是分类整理后呈现在书中,而是散见在各个章节。因此,孔子的某类思想,学生很难通过通读去把握。那么,在高一年级通读的基础上,学生对孔子各方面思想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或许是不成体系的认识,或许是思想框架粗浅的认知。因此,教师在高二阶段需要通过专题学习内容的设置,纲举目张,帮助学生梳理孔子的思想体系,让学生对字面背后隐含的孔子思想有力透纸背的理解。
         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这本书的单元安排,教师可以考虑从仁、义、信、责任、教育、学习、师生关系、政治理想等角度设置专题内容,每一个专题的若干则选文可以由教师精选推荐,或者由师生共同推荐,然后教师精心组材。课堂之上,围绕每个专题教师设置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结合选文发表自己的看法。
         例如“仁”这个话题,教师可以设置“仁者爱人”专题。“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这个层面上,将“仁”作为研读孔子思想的基点,便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和学生围绕多则选文,探讨什么是“仁”,如何实现“仁”。在“樊迟问仁”中,孔子对仁的回答是“爱人”,在“子贡问道”中,“仁”的具体表现又可以总结为是忠与恕,朱熹曾言“尽心为人之谓忠,推己及人之位恕”,可以说是较为精要的概括。同样,在“颜渊问仁”中孔子又说“克己复礼为仁”。在整本书中,孔子并没有对“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孔子的诸多回答中,去把握这些章则的关系,进而理解“仁”的内涵与表现。“仁”其实是处理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时表现出的一种态度,“爱人”是其核心内涵,忠恕和克己复礼是其外在表现。课堂上通过多则选文研读和充分讨论,学生就可以对“仁”有更清晰的认知了。


         再比如围绕“学习”这个话题,教师可以设置“学以致用 修身致远”专题,通过选文研读,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所倡导的学习意义、学习内容、学习态度,让学生理解孔子倡导“学”的内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与技能的增加,而是强调人格修养的提升。“学”的立足点和归宿是都是个体修身,因此完善道德品质是孔子赋予学习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和目的。此外,孔子还非常注重实践,可以说孔子之“学”一重修身、二重实践。因此,这个专题旨在让同学们感受到孔子治学智慧的同时,能够更深入的思考如何将当下的学习与修身、致用相结合。
         由此,各专题围绕孔子思想的一个基本角度展开,通过课堂研读,让学生把握文字背后的思想,并且了解到儒家思想的基本体系。
         三、审时度势  与时俱进评《论语》
         《论语》诞生于春秋乱世的封建社会,孔子试图通过恢复周“礼”,重振社会秩序,以息战乱纷争,因其所处的社会时代与当下差异较大,且孔子难免也有人类早期阶段认知局限性的问题,因此以我们当下的观点来看,他的思想中难免有不合时宜、甚至错误的观点,比如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秩序的维护,不符合人人平等的当代民主观念,甚至有些思想经过世代演革,当下义和本义已存在差异,甚至是误读。因此有些学生对阅读《论语》的兴趣不大,觉得并不适用于当下。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论语》这部经典?又该如何评判其中体现的儒家思想呢?
         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一种历史的文学观、辩证的文学观,发展的文学观。所谓历史的文学观,就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千年前的经典文化有一种理解和包容态度,要把孔子的思想放在他所生活的时代,既看到其思想局限性产生的历史根源,也要肯定孔子在动荡的春秋时期提出主张的历史价值。同样也要关注到鲁迅在五四运动时期对儒家思想批判的态度亦有其“打破封建桎梏,为民族寻求新出路”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目的。因此对《论语》这本书的评价,我们要看到具体历史语境中差异性的存在,并且选择客观的历史视角。辩证的文学观,就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对《论语》中的思想主张,进行辨证的、审慎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肯定并吸收其中可以为己所用的圣哲之思,如仁义、诚信、修身、德治等思想,反思不适用于当代的思想及产生的原因,如“孝”思想中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等内容,以期对当下个体和社会有更清晰的认知。发展的文学观,是指在阅读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文化是突破时空限制,让一个民族能够血脉相继的重要纽带。感受文化的代代传承与延续,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成为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并且通过对《论语》思想的理解与践行,让中华文化成为民族继续前行的智慧之源,成为民族凝聚,屹立不倒的精神滋养。
四、知行合一  身体力行践《论语》
         经典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卡尔维诺如是说。经典带着无数历史经验走来,在每一个时空留下烙印。它让我们设身处地,观照心灵。
         学生阅读《论语》,不仅是为了让他们了解孔子,体察儒家,感受千年前古人的智慧,更为重要的了解自己。千年前的文化思想如何影响我们的民族文化心理、观念习惯、行为选择,塑造了个体,又将如何指导我们当下的行为与选择,如何让民族走得更稳更远。这或许是研读《论语》思想更为重要的当下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经典学习与现实时事结合,体会经典研读的价值。
         对一个民族来说疫情是灾难,也是磨难,然而“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疫情当下,灾难面前,面对病毒、面对生死,面对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很多人的选择或让我们感动,或让我们起敬,或让我们钦佩。医务工作者、人民警察、建筑工人、志愿者……无数逆行者用行动甚至生命诠释着担当与使命,践行着儒家精神,用责任汇聚无坚不摧的力量,用大爱铸就护佑亿万千家的屏障。在特殊时期,教师要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感受儒家思想在民族血脉中的延续。白衣战士们忠于岗位的职守、忠于自我的良知,竭尽全力帮助需要的人,将责任扛在自己的肩上,这也是儒家“仁者爱人”的体现。
         在疫情特殊时期,教师更要善于将《论语》与现实当下结合,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仁爱忠恕之道的普世价值,理解孔子立身修德和学以致用的理想追求,体悟孔子心系苍生的救世情怀和勇于担当的使命意识,发掘中华民族血脉中深深烙印的儒家精神,进而深入思考儒家思想对于当下的现实意义。重读儒家经典,汲取民族智慧,以“古”之学问,铸“今”之人格。
         唯有将传世经典与个体生命,民族兴衰相结合,学生才能体会到《论语》不再是艰深难懂,要束之高阁的著作,而是能够知其意、解其思、悟其旨,践其行的人生向导之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