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2017年5月5日——5月6日我与倪会副校长、杨林副校长、贺代凤老师、魏永军老师一行5人来到重庆市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参加了第五届名师优课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聆听了7位全国名师的优课,他们分别是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平均数》、刘延革老师执教的《几何图形的体积》、顾亚龙老师执教的《方程的认识》、徐长青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刘松老师执教的《数学拓展——玩转三角形》、李雪梅老师执教的《年月日》和曹宁宁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听后每一堂课都让我震撼,震撼于他们对课堂的执着追求,震撼于他们对数学教育的深度思考,震撼于他们对数学教学的全力付出,震撼于他们对学生的深度了解,震撼于他们的学识,从他们的数学课堂中感受到特级教师的魅力。
画外音:朴实最见功力 常态最能隽永。
课堂教学艺术:
之一:和谐课堂,快乐学习
泰戈尔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却反而说世界欺骗了我们”。我们面对的是少年儿童,是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爱他们。
知识再现:《数学拓展——玩转三角形》——刘松
(1)开课提问:玩转三角形,你怎样玩?生:旋转、平移
(2)将一长方形沿一边旋转一周形成什么图形——圆柱(课件展示)
(3)圆柱是由黑板上的五个三角形中哪一类旋转而成的?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4)直角三角形——沿直角边旋转——圆锥
(5)想象直角三角形怎样旋转可以形成圆柱?想—看—结论
(6)沿直角三角形斜边旋转得到什么图形?
作斜边的高——转变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7)钝角三角形旋转又得到什么图形?拓展:让生动手剪掉一部分,不断变换图形来想象旋转后的图形,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刘松老师的这节课,孩子们没有实践操作真正的玩过一次,只凭想象就能将图形由一维到二维过度到三维空间的转变,猜猜刘老师是怎样让孩子们做到的?刘老师的课孩子们是主角,老师是配角,是为孩子们服务的,他的每一个问题环环相扣,他幽默诙谐的语言让孩子们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在这样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孩子们的思维无限打开,通过他精妙的教学设计,使课堂充满活力。
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孩子,教师应把愉快与热情传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心情愉快充满激情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这节课让我感受到“数学玩只是手段,真正达到数学知识的本质才是目的”。
之二:数学课堂,感悟生活
儿童“与其学数学,不如学数学化”(弗赖登塔尔语)。数学模型的构建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而构建数学模型这一活动,本身应是一种对数学知识和现实背景的再创造。新课标也提出:“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知识再现:《植树问题》——曹宁宁
生活化一:借助两个同学之间产生“空”认识间隔,逐步说出“一列同学”、“全班同学”、“全校同学”产生的间隔数。
生活化二:出示学校植树情境:北园小学要在通往图书馆的小路一侧栽树,小路全长60米,每隔5米栽一棵。这项活动由四年级三个班合作完成。
A.一班先栽20米;B.二班接着一班再栽20米;C.三班栽剩下的20米,一直到图书馆。问:“每个班各栽多少棵树?”对比归纳出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
生活化三:感受生活中不同的“植树问题”,课件出示:队列、衣服纽扣、剪绳子、钟声,游泳池四周插彩旗等,感知植树问题无处不在,并知道这些植树问题的树在哪里,间隔在哪里,属于哪一种情况?
曹宁宁老师这节课的设计立足于生活,将植树问题的教学推向了更高的层面:从栽树回归到栽树,前面栽的是实际生活中的树,后面栽的是充满智慧的参天大树,就是这一棵棵参天大树,无不激励着每一个孩子奋发向上,曹老师的课让我和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数学所特有的那种数学美。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让“数学与生活结伴同行”,使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再现生机与活力;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才能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才能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之三:数学课上出“数学味”
要做到数学课有“数学味”不是一种简单的技巧,它不像“泡汤”一样,只要把“数学”放到汤碗里搅拌一下,就会出现“数学”的味道。
知识再现:《几何图形的体积》——刘延革
(1)刘老师乔迁新居,请同学们帮忙挑选鱼缸,鱼缸类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不规则几何形体。
(2)向浴缸里注入部分水,请孩子计算水的体积,需求数据。
(3)回忆几种几何形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4)拓展:圆锥、棱锥、斜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它们属于哪一类几何体?体积怎样计算?
(5)变式训练:求不规则鱼缸里水的体积。将水倒入矿泉水瓶里,矿泉水瓶里水的多少用转化规则:以圆柱的体积公式来得出。
刘延革老师沉入教材,找寻“数学味”的配方。她将教材的构成体系把握得相当到位,将孩子们对体积计算的零散知识凝结成优化的知识结构,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刘老师的课堂行于流水,以几种基本几何体的体积计算为基础,逐步拓展延伸,让学生对图形特点及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更深刻,每一个知识点脉络清晰,思维稳步提升。
之四:让数学教育更有人文价值
“课堂教学源于情!”吴正宪老师在执教《平均数》一课中,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等等,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个人观点:目前,很多人看一节课是否成功,更多的是看学生表现是否积极,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可以说在不同的课上,学生的发展应有所侧重,数学课则应注重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即数学思维是否得到充分发展,离开这个前提,数学课也就失去其独特的价值了。 这也再次提醒我们,只有“让学生掌握以思想方法作灵魂的数学知识,才能把数学“教懂”、“教活”、“教深”。
总之,数学教学充满学问,数学课堂更是魅力无穷.教师只有做有心人,善学善钻善创新,数学课堂就会生机勃勃,数学课堂就会更精彩。
一支粉笔、一张黑板,因为老师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却让朴实的课堂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