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劳动 终身受用——兼谈对小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7/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第6期   作者:杨敏
[导读]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深入发展和推进,更是十分重视小学生的劳动教育。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深入发展和推进,更是十分重视小学生的劳动教育。
         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分析小学生劳动教育实施的重大意义,意在唤醒教育者对此的关注;其次分析当代我国小学生劳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最后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劳动习惯;
正文: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更加迫切地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更甚。但是,笔者通过数据分析和深入小学教育实践发现,小学生劳动教育方面仍有较大缺失,许多学生连基本的劳动习惯都没有养成。因此,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将劳动教育纳入到中小学各阶段教育中来。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和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学生的劳动兴趣,享受劳动中的快乐,才能养成较好的劳动习惯。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分析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劳动特点,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反思和创新,加强劳动教育,才能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
一、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意义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中,劳动被赋予了多样化的意义。例如《抱朴子·广警》中说:“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宋代《鹤林玉露》中说:“民劳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万恶生”等等。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意见》中多处强调实践性这一原则,以及劳动实践教育的意义。第(六)条中指出:“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重视实践教……”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1.劳动能促进学生智力脑力的发展
         近年来,通过深入教育实践,通过与学生的直接接触和交往发现,动手能力强、劳动习惯良好的学生,通常他们的脑力和智力发展也要优于那些动手能力差、劳动习惯差的学生。研究证明复杂而有创造力的劳动,能够充分调动人的手和脑协调运用,能够帮助人更加深入地分析和研究问题,从而发展人的智力和脑力,帮助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2.劳动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很多事实证明,人在劳动过程中容易形成优秀的品质。中国人在长久劳动过程中,形成了不怕吃苦、迎难而上、勤俭节约等优秀美德,例如这次疫情,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战胜了从新年开始的新冠病毒。只有在劳动中,才能锻炼孩子的坚强品质,帮助学生自立自强,养成动手能力、社会适应力等等,促进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
         3.劳动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学会自己动手,学会劳动,是孩子生存的基础,更是孩子健全人格形成的保障。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学会自己动手,学会劳动,能够减轻父母的压力,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不容易。通过付出自己的劳动,孩子们才会懂得体贴他人,懂得付出,懂得相互体谅等等,这些都能够促进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当代小学生劳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现状
         1.大多数小学生具有劳动的意识
         在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中表明,现在的小学生具有比较强的劳动意识,
对劳动比较感兴趣,喜欢劳动,而且劳动的频率也较高,能够主动帮助家长做自己力所能力的事情,对于通过自己劳动获得的奖励格外珍惜。
         2.大部分家长支持学生参与劳动
 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了解到,大部分家长支持孩子参与家
庭日常的劳动,并且教会孩子一定的劳动技能,愿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参与劳动,甚至还有部分家长专门为孩子报了劳动技能课,与孩子们共同参加劳动,孩子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还能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二)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不具有劳动意识,对劳动不感兴趣
         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显示,仍有少数学生不愿意参加劳动,穿衣吃饭等简单的劳动都需要家长帮助完成,这一类学生表现在学校生活当中,即为书桌脏乱差,卫生习惯和动手能力差。


         2.部分学生的劳动形式单一,形成分化
调查表明,许多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家庭劳动中来,但是劳动形式比较
单一,只会扫地,拖地,清扫灰尘,或者洗衣服做饭这些稍微复杂的劳动根本不会,甚至没有兴趣,劳动形式单一,形成分化。
         3.许多学生不能处理好劳动和学习两者之间的关系
调查表明,部分学生由于学生效率较低,只学习不参与劳动,或者在劳
动过程中,劳动效率低下,不能兼顾好劳动和学习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培养小学生劳动习惯的方法和途径
         (一)劳动教育进课堂
         1.设立“劳动小标兵”
    在班级设立“劳动小标兵”,分组进行活动。比例,可以是个人桌椅卫生评比,桌面整洁度评比,教室卫生会清扫的评比,校园环境的评比等等,通过这些评比的奖励机制,让学生认识到日常劳动是十分重要的,激发学生时刻参与劳动的热情,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就学会养成劳动的好习惯。
         2.制作劳动谚语卡片
    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尤其在劳动中创造出大量具有深刻寓意、形象生动的谚语。通过让学生收集与劳动有关的谚语,最后汇总整理职称劳动谚语卡片,例如“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瑞雪兆丰年”等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积累趣味语言,回归生活化的语文,又可以自己动手增加劳动知识,增强劳动意识。
         3.丰富多样化的少先队活动
         少先队活动是学生进行德育活动和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例如深入农业基地,让学生亲自种菜养花,体会劳作的意义;例如进行研学旅行活动,带领学生认识植物等等,这些实践活动都一定程度增加了学生的劳动兴趣;还可以分年级开展不同的主题班队会活动,丰富多样化的少先队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二)家庭劳动巧分工
         1.建立“家庭劳动光荣榜”
         掌握基本的家务劳动是一个人去适应社会必要的技能。因此,我们专门印发《告家长一封信》,向家长宣传学生参与家庭劳动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培养孩子学会劳动,以身作则地树立劳动的榜样,引导和督促孩子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其次还鼓励家长建立“家庭劳动光荣榜’,建立劳动奖励机制,从而进一步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
         2.教给学生劳动方法和技能
    父母是孩子最喜欢模仿的行为对象,一个勤快爱劳动的家长,势必会培养出一个勤劳的孩子,而且家长在教给孩子劳动一定的方法和技能时,不仅能更好地促进感情的交流,还可以为孩子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准备。
结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习惯的最佳时期,在此阶段强化其劳动的意识,对于小学生劳动习惯的形成是极其重要的。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一个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为孩子们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劳动实践中来,营造良好的劳动情景,提供相应的劳动实践场所,呼吁和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鼓励学生多进行家庭劳动、参加劳动技能大赛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廖梓夷. 基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班主任与家长沟通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15.
         [2]张春英.小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及策略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3):251-252. 
         [3]王海琴.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603-604.
         [4]王冰玉.小学劳动教育的培养路径探究[J].内蒙古教育,2019(35):122-123.
         [5]李姣.青少年学生劳动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1):141-142
         [6]张绣琴.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35(07):5-8.
         [7]马小雯.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学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