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目标 缓步慢行 —浅谈中年级的习作起步教学

发表时间:2020/7/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第6期   作者:吴申申
[导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占据重要地位。而刚进入中年级的学生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占据重要地位。而刚进入中年级的学生,一时很难适应规规矩矩地写作文。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明确了聚焦目标,稳步慢行,在点滴训练中,掌握习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聚焦目标  点燃热情  稳步慢行  习作方法
         中年级正处于习作的过渡阶段,从观察静态的图画到留意多变的实际生活,从句段到篇章,从单纯的写话到适当的描写。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立足生活,点燃习作热情
         习作源于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反映,记载的是他们生命成长历程中的喜怒哀乐。把习作渗透到他们生活中,才能点燃习作的热情火焰,产生持久而稳定的动力。笔者以校园的芙蓉花为例,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想象事物后,他们发现芙蓉花不仅开得美丽,而且早晚花朵的颜色有变化。
         花坛中有一株高大的木芙蓉,开满了大朵大朵的芙蓉花。一朵朵粉嫩粉嫩的芙蓉花探着脑袋,真像一个个穿着粉裙子的小姑娘,大大方方地展现自己的美丽。清晨,芙蓉姑娘的裙子粉色淡淡的,粉里透白。中午,粉色变深了。放学后,粉色的花裙成红裙了。                             
         兴趣之火被点燃,习作就有了乐趣,孩子们会主动自发,把生活的点滴记录在笔端。又如个别学生对吃特别感兴趣,笔者给予肯定和指导,鼓励他们发掘美食背后的传统文化知识。
         冰糖葫芦由一颗颗小山楂串成一串。红红的小山楂外面有一层甜甜的糖稀,犹如一个红娃娃身上穿了一件晶莹剔透的衣裳!舔一口,真甜,像蜂蜜似的;咬一口,糖稀硬硬的,像保护红娃娃的盔甲,细细品尝,酸中带甜,酸酸甜甜呀!
    立足儿童的现实生活,投其所好,记录生活中的见闻感受。看过的景,发现过的趣事,尝过的美食,化作一段段文字,也是一段段美好而独特的回忆。
二、缓步慢行,一步一台阶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学生的习作旅程亦如此。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应关注语用,一课一个语言训练点,逐步习得写作方法。
         1.由词到句
         (1)学习积累词语   
         鼓励学生积累课内外的好词和短语,理解它们的含义,并学以致用。如《风筝》一文中重点词语“垂头丧气”,通过上文“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联系自己的生活,在演一演中体会失望、情绪低落之情,加深理解,写一句话,由阅读到习作。
         (2)恰当使用关联词
         关联词的使用,使表达更连贯简洁、有逻辑性,准确地传情达意。如《奇怪的大石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通过仿写运用,不仅把句子写清楚,有条理。
         2.教给构段方法
         中段的阅读教学,要帮助孩子树立段的概念,理解句子意思及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明白段的组合规律,真正读懂一段话。
         (1)总分构段
         即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对全段内容的总结说明,其它几句分别从不同方面展开。如《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共六句话,第一句总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再从银杏叶、枫叶、田野、果树及菊花等具体描写颜色的多彩。教后指导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桂花,用鼻闻花香,观察花瓣、花蕊形状和颜色,轻摇后满地的“桂花雨”,再以“校园的桂花真迷人!”为总起句,按顺序写桂花。
         (2)并列构段   
         即分别说明或描写几件事情、几种情况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段共四句话,分别写小兴安岭夏天的树木、雾、太阳和野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小兴安岭夏季的美景。笔者引导学生理清每句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再概括整段话主要内容。
         (3)因果构段
         指一段话中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原因,一层是结果,两者构成因果关系。

像《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自然段先写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再写原因“因为海底高低不平......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不同的顺序,丰富表达。
         3.学习习作方法   
         (1)观察有序,细腻描摹
         观察是习作的基础。《翠鸟》第一自然对翠鸟外形的描写,值得学习借鉴。作者以比喻手法,着重描写翠鸟颜色鲜艳的整体外形,再抓特点描写眼睛和嘴。其从整体到局部,至上而下的有序观察和抓主要特点描写外形的方法,适用于其他动物的外形描写。
         (2)抓对话描写人物
         如《小摄影师》一文,通过大篇幅的对话描写推动故事的发展,展现了他们的优秀品质。因此,学写对话可以作为一个语言训练点,掌握恰当的提示语使用后。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提示语在前)
        
         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提示语在后)
         “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没有提示语)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小男孩说:“一切准备停当。”
        
         晚上,秘书说:“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高尔基问:“是个小男孩吗?”
         秘书说:“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高尔基说:“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首先,让学生在朗读中对比,潜移默化地体会到人物的特点,不同语言形式的巧妙。其次,借助儿歌,帮助理解和记忆运用。
         最后以熟悉的人写一段话,借助对话反映人物的特点。
三、多样修改,锦上添花
叶圣陶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课程》也指出:“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要指导学生采用多样的修改方法,在修改中学会独立习作。
         1.示范修改,授之以渔
   选择有代表性两三篇例文共同批改,一篇是错别字、标点符号和分段错误明显的,一篇偏离习作要求或离题的,一篇还不错值得学习借鉴。通过修改不同类型的习作,慢慢掌握方法。
         2.自我修改,不断完善
    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发现问题。同时以他人的习作为“镜子”,发觉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习作能力。
   3.互评互改,共同进步
  学生不易察觉自己的问题,对他人的错误却有“火眼精金”。小组内互相批改,选出“最欣赏的小作家”,勾画每篇文章的好词佳句,写上评语,包括读完后的启发和值得学习之处。
         从片段起步,在模仿中创新,一步一脚印,步履虽慢,却切切实实让学生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张化万主编,《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2]崔峦主编《小学语文教学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张长青主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
[4]邵子华,李山林编著《现代语文教育学》,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2]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于永正.由“教过了”想到的[J].小学语文教师,2016,(3).
[4]李均.习作教学呼唤目标精准化[J].写作2016,(5).
[5]周信慧.稳健慢行:习作起步的行走姿态--例谈小学中段习作日常训练[J].教师教育201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