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中培养儿童交往能力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7/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第6期   作者:贺 玲
[导读] 游戏是儿童教育的重要形式

         [摘要] 游戏是儿童教育的重要形式,老师和家长应克服认识上的偏差,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儿童营造游戏环境,拓展游戏空间,通过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激发儿童交往欲望,教给儿童交往技巧,培养儿童交往语言,塑造儿童交往品质。

         [关键词] 游戏;儿童教育;交往能力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是正在成长的儿童最大的心理需求。儿童的本性是开放的,渴望与别人交往,希望情感上的交流、言语上的沟通,他们在游戏中编织假想的世界,常常为自己的创造欣喜,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在心理方面实现了真实的成长。在游戏中培养儿童交往能力,对于促进儿童社会化、良好个性品质形成,建立正确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做好准备具有重要作用。

        

一、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强化游戏的教育作用。

        

         我们通过分析目前幼儿园在培养儿童交往能力方面的发展现状,发现:教师对儿童交往能力培养有一定的认识,但观念与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如在日常的集体教育活动中能关注儿童交往能力的培养,但发现、分析、指导等方面的意识、能力和深度不够,常常自身想到了可做不到,或没去做,或蜻蜓点水式地泛泛而做,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游戏是社会性实践活动,儿童看到周围成人活动,模仿这些活动,并迁移到游戏中。他强调游戏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实践,是在真实的实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儿童在游戏中创造一种想像的情境,掌握基本的社会关系,从而获得情感、认知、社会性、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发展。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与各项活动之中,这是《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多元智能理论启示幼儿园课程整合观和领域观统一的“整合”课程的背景下,体现以游戏活动为载体,在游戏中加强儿童交往能力的培养,形成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激励儿童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充分利用游戏环境,强化教师导向作用,最大限度地将游戏与教育因素融合在一起,用生活化、游戏化的方式激发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儿童教育的形式、内容贴近儿童的的生活和兴趣,使儿童能构建一个完整的经验体系,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

        

二、 营造快乐的游戏氛围,激发儿童交往欲望。

        

         动机是行为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动机产生不了正确的行为,教师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要善于诱发儿童与人交往的动机和欲望。在个体环境中较长时间生活的儿童,通常喜欢自己玩,满足于自得其乐,缺乏交往欲望。例如:儿童在跟家长或保姆长期生活中,产生的心理依赖习惯、家庭过度保护使儿童害怕受伤害等问题,以及因长期较少接触玩用具,产生的不会玩、不敢玩的自卑心理,都严重地影响和压抑了儿童的交往欲望。幼大班有2个这样的孩子,一个人玩得没意思的时候,宁愿在旁边看别人玩。教师问到的时候,一个看着教师不作声,一个说:大家一起玩会被碰到、打到和伤到,没意思。

         我们通过观察了解,以寻找儿童的兴趣和闪光点,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了“我们要找一个人”、“小白兔战胜大灰狼”、“老鹰抓小鸡”等集体游戏,让儿童体验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快乐。

游戏中,孩子们热情的邀请他们,教师鼓励大家一起想办法打击大灰狼,躲避老鹰的袭击,经过讨论想出许多办法,经过大家的一起努力,终于用沙包等武器战胜大灰狼,在大家动作协调配合下让老鹰抓不住小鸡。儿童感受到:原来大家在一起玩这么开心,激发了儿童交往的欲望。儿童在集体游戏中享受到成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交往中享受到快乐,这两个性格内向害怕交往的儿童也不知不觉中参入进来。

         营造快乐的游戏氛围,需要家长的协调配合,这是《纲要》对教师创设和利用环境的基本规定。在今年九月初,我们发放的“家园互动管理调查表”对家庭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在调查问卷表上“ 你希望选择接受幼儿园或关注哪方面儿童教育专业的讲座和咨询”上,60%以上的家长选择了儿童成长和发育、知识和技能,36%左右的家长选择了营养,只有几个家长选择儿童交往能力、个性品质培养。调查显示,很多家长对游戏作用的认识还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我们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主动帮助家长了解儿童在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家长的教养方式和与幼儿园的合作进行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同时认真听取家长的教育建议,欢迎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促进家园的沟通交流,与家长形成对游戏作用的共识。在教师和家长共同营造的良好游戏氛围中,幼儿体验着游戏中同伴团结协作、和谐相处的快乐,其交往活动得到的鼓励和表扬,交往的欲望更强了。

        

三、 建构开放的游戏环境,教给儿童交往技巧。

        

         每个儿童身上都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在开放的游戏环境中,他们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通过长期观察,我们发现儿童犯错的原因多数是儿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做怪,不知如何交往和如何表现,特别是在孩子间产生矛盾时,有的带有较强的感情化和情绪化意识,不会使用交往语言,常伴随着动手打人等错误行为,严重阻碍了儿童交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教师以博大的爱心帮助儿童,给儿童讲清道理,教儿童具体怎么做,如何与同伴沟通,如何与同伴分享。通过设置交往游戏和区域活动等形式,请小班、大班等不同年龄的儿童跨班级活动,构建开放的游戏环境,鼓励儿童借用玩具和共享玩具。儿童是听道理的,在经过交往技巧的尝试后,学会正确的交往方法,逐步克服攻击性和独占性行为。在游戏中,有的儿童借别人的玩具,并保证不会弄坏的;有的儿童一起玩,一个做示范另个做辅助;有的儿童分时间段玩玩具,一个玩另个看,在玩具不足情况下也能和谐友好地相处。

         我们设置了娃娃家、医院、超市等游戏儿童模仿扮演爸爸、妈妈、医生和售货员等各种社会角色的互动游戏,帮助儿童学会正确使用交往语言。例如在共享和互用玩具上,我们教孩子在游戏中掌握“把你的玩具给我玩一下,我不会弄坏的,我们一起玩好不好,等一下我一会给你玩”等语言,交往语言的使用,营造了和谐友好的气氛,儿童交往的冲突大为减少。一次户外器械活动中,两儿童因争夺皮球而打了起来。原因是一个想玩另个不给,一个上前抢另个往回夺。我问他们征求小朋友的意见了吗?心里想了要征求别人的意见吗?为什么不和朋友商量呢?通过教师引导,让儿童在相互沟通中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同时了解别人发射出来的信号,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思想开导和语言沟通后,两人手牵手的轮流拍球去了。

        

四、 提倡自主的游戏精神,塑造儿童交往品质。

        

         着眼孩子将来的成长环境,我们利用故事形象化的描述、优美的语言陶冶儿童的情操,教育儿童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能力、展现自我丰采,培养孩子在成人少介入或基本不介入的情况下,独立想办法解决交往问题的能力,养成活泼、大方、乐于与人交往的性格,塑造谦让、协商、忍耐、团结、助人的品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