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之才,他们既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树立坚定的理想,具有相应的责任感等。资助工作对于高等院校而言是学生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有着深远的意义。思政教育工作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若是将两项工作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但是根据目前的工作情况来看,思政教育工作和资助工作没有完全结合到一起。所以,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有效地结合方式,促进资助工作和思政教育的发展。对此,本文首先说明思政教育和资助工作结合的意义,然后概述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阐述相应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资助;思政教育;思考与实践
高等院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逐渐开始关注资助工作,资助工作可以促进教育的公平性,让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不会再失学。最近几年,国家和政府部门开始在资助贫困学生方面投入大量资金,采取各种措施,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为贫困学生发放生活补助,减免贫困学生学费等。但是,高等院校不仅要在金钱方面给予贫困学生资助,还在对他们进行思政教育,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
一、思政教育和资助工作相结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更好的完成资助工作,促进贫困生的成长和成才
思政教育主要是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在对学生进行资助的过程中,将它和思政教育相结合可以促进资助工作更好的发展。高等院校在资助贫困学生时,经常会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最主要的就是没有深入了解大学生,判别他们是否为贫困生时,经常会被人为因素影响,导致判别结果出现误差。在资助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很多极端现象,很多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不符合贫困生的标准,但是他们在日常学习中善于和他人交流,敢于说出自己的需求。还有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差,因为物质方面无法和同学进行比较,老师又没有及时引导他们,以致于他们不爱和他人交流,不想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展现出来,这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资助工作的效果[1]。一些贫困生在经济方面比较困难,导致他们在精神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出现自卑等错误心理,这些错误的心理阻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普通学生不同,贫困学生要更加努力才能考上大学,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他们是未来的希望。但是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让他们在心理上存在很多缺陷,像是一些贫困学生出现抑郁等问题,甚至少部分贫困学生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这些缺陷并不是有了经济资助就可以解决的,人们经常说传授人现有知识,不如教会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所以,在资助工作中,要加入一些思政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让他们学会自己调节心理和情绪,用正确乐观的心态去生活和学习。建立不怕困难、努力向上的精神,掌握分析自我,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
(二)有利于提高贫困学生的道德水平
自从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开始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互联网被人们广泛应用,一些西方国家将自身的不良信息和价值观念在互联网上传播,大部分学生长期使用互联网学习和娱乐,这些不良信息对他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国社会在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这些矛盾被那些居心叵测的人无限放大,影响着学生的认识和思想。大学生的思想还不稳定,缺乏判断价值观念是否正确的能力,很容易被互联网上的一些不良思想影响。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在思政教育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教学。贫困学生的思政教育是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中十分关键的一部分,可以把它当成思政教育工作的延伸和拓展。全面了解贫困学生群体,根据这类群体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等内容开展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工作和资助工作充分结合到一起。在思政教育中渗透理想教育等内容,在经济扶贫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促进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2]。
(三)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高等院校在资助贫困学生的过程中,可以将思政教育内容一起渗透到贫困学生的思想中,使贫困学生认同思政教育内容。在解决贫困学生经济困难问题的同时,完善他们的思想观念,让他们感受到政府部门和国家等对他们的关注和关心,用这种方式实现校园的和平以及和谐,避免学生因经济贫困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笔者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发现,一些贫困学生由于自身经济条件较差,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像是拜金主义等,还有一些学生思想出现偏激,认为社会不公平,为什么有的同学很富有,自己家庭条件却很差,他们只能看到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最终导致他们做出偏激行为,影响到社会安全。所以,在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分清形势,明白国家和政府一直在关心和帮助他们,进一步使他们养成感恩之心。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勤工俭学活动,提高他们自力更生的能力,树立依靠自己努力生活的意识,让他们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改变经济状况,实现自身的价值,推动他们建立凭借自己努力积极向上的意识。
二、高等院校资助和思政教育工作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经济水平快速提高,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各界人士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高等院校贫困学生上,资助工作也逐渐成为高等院校学生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内容。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资助措施,积极探索和创新,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资助体系,但是,在完善资助体系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高等院校在资助过程中,无法保证思政教育的质量
一些高等院校在思政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对比较理想的效果和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很多贫困学生心理方面存在问题,他们经常会感觉到自卑,不喜欢和他人交流和沟通,心理比较敏感,如果经济存在问题或者因为经济困难导致毕业后无法就业,会让他们感觉到焦虑和压抑,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另外,很多学生没有树立感恩意识。国家制定一些补助政策,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和人们给予贫困学生经济补助,这些补助都是无偿的,一些贫困学生在面对这些补助时缺少感恩之情,甚至是使他们养成了伸手要钱等习惯。还有一些高校要求贫困学生在收到补助后,书写情况汇报,他们因为这个要求产生抱怨心理。最后是有关诚实守信方面,一些学生在评判是否为贫困学生时,存在隐瞒自己真实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的问题,严重占用了资助名额,使一些真正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无法得到补助。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资助的过程中,没有开展相应的思政教育。
(二)高等院校在资助过程中,没有重视思政教育工作
很多高等院校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资助平台,逐渐提高了资助力度,扩宽了资助范围,但是在日常工作中,还是过于注重完成事务性程序,没有将思政教育和经济资助结合到一起,资助工作只重视资助金额和人数。虽然一些高校在资助工作中,开展了一些思政教育,但是思政教学内容比较少,没有起到引导贫困学生建立正确思想观念的目的,无法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无法让贫困学生感觉到关爱和尊重,这些问题最终导致无法保证思政教育的效果,开展思政教学和不开展思政教学的效果是一样的。另外,高校没有深入探究分析贫困学生的贫困原因,无法根据贫困学生的心理变化完善思政教育方式。在资助过程中,无法对贫困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丧失它的作用。
(三)在资助贫困学生的过程中,没有使用丰富思政教育方法
我国已经逐渐进入信息时代,大学生在互联网上都十分活跃,他们具有较强的个性化需求,敢于接受新鲜的事物,但是思政教学依旧十分老套,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用理论化内容进行思政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无法全面分析和调查学生的实际情况,无法发现贫困学生心理方面和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他们的可塑性,没有做到授人以渔,不能激发贫困学生的各项潜能,这些问题最后将导致无法促进贫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并且也无法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如果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导致思政教学无法发挥出它的效果,学生也不会重视思政教育。因此,高校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对他们进行思政教育,引导他们养成感恩之心和正确的价值观念[3]。
三、 资助工作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策略
(一)加大建设资助队伍的力度
思政教育和资助工作的关系十分密切,若是思政教育质量较好,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资助工作的效果,反之,若是思政教育质量较差,那么也会影响到资助工作,如果将两项工作充分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将两项工作结合到一起的基础是将工作队伍结合到一起。现阶段,大部分负责资助工作的工作人员都是辅导员,虽然辅导员需要负责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但是在进行思政教育时,辅导员的专业能力较差,发生无法和其他工作无法结合到一起的问题。面对这种问题,高等院校第一步要对辅导员和资助队伍老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扩宽自身思政知识范围。第二步,辅导员和资助队伍老师要意识到思政教育和资助工作结合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两项工作的结合。第三步,辅导员和资助队伍老师要在资助工作中积极探索思政教育资源,并且检验思政教育质量。
(二)在资助贫困学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他们的自助作用
我国现在主要的资助模式有几种,例如,设立奖学金、减免学费等。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逐渐增加了资助模式,资助形式逐渐增多,完善了过去的资助模式,资助模式的增多可以帮助贫困学生改变错误观念,鼓励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合理利用学校为其提供的各种自助渠道,改变自身的经济状况。将被动式资助模式改为主动式资助模式,可以促进贫困学生养成努力学习的观念,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让他们明白如果想受到资助就要不断努力,积极向上,有利于让贫困学生消除自卑、敏感等心理[4]。
(三)重视将精神和经济扶贫结合到一起
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资助工作中,过于重视资助贫困学生金钱,但是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发现这种资助方式存在的缺陷。首先,学生认为被资助就可以收到金钱,导致很多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差的学生为了金钱也去申请贫困学生,提高了判别贫困学生的难度。其次,“资助育人”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主要是因为在各项活动中没有将经济和精神扶贫结合到一起。如果想保证资助工作的效果,就要将精神扶贫和精神扶贫结合到一起,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如果想做到精神扶贫,就要加大建设资助队伍的力度,负责资助工作的老师要正确认识资助工作目标,资助工作不仅仅要解决经济问题,而且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积极向上、独立自强的精神。在学生刚进入大学后,老师和学校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大学生活和资助工作。另外,学校开展的各项资助育人活动要根据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各项活动满足贫困学生的需求,让他们可以主动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将精神扶贫和经济扶贫更好的结合到一起[5]。
(四)高校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等院校可以组织各种实践、勤工俭学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正确认识、发现自我,也可以这样说各项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校期间组织各项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给他们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使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成长,掌握各项能力,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举个例子,高等院校可以组织户外拓展活动,鼓励贫困学生积极参加。由体育老师组织各种主题的户外拓展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贫困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他们团结意识,建立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贫困学生正确的精神,让各种优秀精神影响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引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另外,高等院校还可以组织各种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这类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学会和他人交流和交往,并且还可以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6]。
(五)完善思政教学方法,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目前,大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员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无法加强教育者和贫困学生之间的交流,只能单向传输思政知识,教学过于死板和抽象,降低思政教学的效果。如果想提高思政教学质量,就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教育者和贫困学生的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教育者可以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充分发挥出贫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表现自己的思想状况时,老师要认真倾听,给予他们充足的尊重,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进行相应的辅导。老师要积极创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明白约束学生只能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围绕学生的需求,组织各项活动,教育者要注意自身的态度,不要用特殊眼光对待贫困学生,和他们沟通时充满耐心和爱心,特别是对待那些心理存在问题的贫困学生,老师要更加重视,全面了解他们的生活,以及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然后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思政教育和资助工作效果[7]。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贫困学生而言,资助工作会直接影响他们是否可以毕业,毕业后能否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而思政教育则会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如果将资助工作和思政教育相结合,既可以解决学生的经济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但是在将两项工作结合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高校老师要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结合方式,充分发挥出两项工作结合的效果,减少出现各种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参考文献:
[1]周澜涛, 任晖. 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 科教导刊, 2018, 352(10):100-101.
[2]谭星. 高职生职业素养提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实践与思考[J]. 南方农机, 2018, 49(20):28-29.
[3]郑奕.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9, 21(1):59-61.
[4]孙瑞, 于昕, 董家秀,等. 关于改革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的思考——基于对"现代学徒制"的借鉴[J]. 中文信息, 2018,(4):124-124.
[5]郑奕.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9, 21(1):64-66.
[6]韦龙明, 王丹, 田晗钰,等. 将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教育融合实践探索[J]. 教育现代化, 2019, 6(21):33-35.
[7]唐燕妮. 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探讨[J]. 山西青年, 2018,(9):149-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