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前教育专业乐理与视唱教学模式

发表时间:2020/7/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第6期   作者:夏婷
[导读] 乐理与视唱教学模式作为一门新型课程,

        摘要:乐理与视唱教学模式作为一门新型课程,由于其抽象与复杂,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日益提升。随着新课改的要求,构建完善的乐理与视唱教学模式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发展的必要准备,因此建立更加高效的乐理与视唱教学模式是学前教学专业的重中之重。本文对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现状和不足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更加完善的教学模式,推动高校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乐理与视唱;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改中对学校音乐教学要求的不断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所要培养的技能也变得更加多样。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们的技能要求,使其音乐知识更加丰富,对音乐的表现力和音乐素养进一步提升,本文对乐理与视唱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使幼儿教师们在未来能展开更高效高质量的教学活动。
一.传统乐理与视唱教学模式
(一)课程设置
         随着学前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导向作用,社会经济格局与教育格局不断完善的同时,家长对孩子的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儿童时期作为学习习惯与智力培养的重要时期,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性愈发突出。乐理与视唱作为学前教育中的基础,是学生掌握乐理(“乐理”改为“音乐”,因为乐理就有包含基础知识的意思)基础知识,并对乐理与视唱(改为“音乐素质培养”)提升兴趣的重要途径。乐理与视唱主要分为理论基础、节奏基础、视唱练耳基础。理论基础作为最枯燥的部分,涉及的理论知识大多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如果教师仅单一的传授理论知识,必然使课堂沉闷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调节课堂氛围,选择开放式教学。传统学前教育专业的乐理与视唱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对于社会发展关于幼儿教师自身技能的要求已经无法满足,对老一套教学模式的沿袭,更使课程设置严重不合理,作为重点的技能课程一直屈居辅助的教学地位,而教育学和心理学却作为乐理与视唱(改为“学前教育”)的教学重点,与新课改的课程要求截然不同甚至背道而驰。
(二)课堂效率
         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效率的高低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质量有直接影响。在目前关于乐理与视唱的学前教育专业中,学生仍旧屈居教学副位,老师作为主体进行教学,这种教师在讲台上进行乐理与视唱教学,学生在台下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观察的模式,使学生失去了对乐理与视唱(改为“自身实践演唱的”)锻炼机会,使课堂效率大大降低,导致关于乐理与视唱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问题百出。
(三)教学误区
         为了快速提升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对于乐理与视唱一味的追求专业化和应用化,但从本质上看,乐理与视唱不仅是一种专业基础,更是一种专业素养。而传统的教学在设定音乐课程比例时,总是泛泛而授,并不针对具体的乐理知识展开探讨,且对教学内容进行压缩,使教学特性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同时,由于课程时长的限制,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对于乐理与视唱的教授,教师仅能单一的对专业知识进行传授,学生习惯性的以乐理知识为主,对自身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性自然而然的忽略,导致专业课程偏差,使后续课程教育工作的展开非常困难。
二.教学模式的改进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中乐理与视唱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学习掌握后,为后续幼儿教育的应用奠定基础。因此,课程不应局限于音乐知识的教授,更应扩展课程本身,与学前教育进行融合,为幼儿教师的实际教育工作拓展提供更大空间。融合式教育不仅要在教育体系中实施,更要使教师的教学观念革新,引导教育模式摆脱定性化,使学生对专业课程形成认知,将教育与实践融合,构建立体化的教学氛围,提升学前教育专业乐理与视唱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多元化教学理念
         在乐理与视唱教学中,课程内容总偏向西方音乐,但是这些乐素在特征与构成方面有很大的相同点,使教学活动进展缓慢。因此,教师在教学准备环节中,应对中国古典音乐进行整理,选择性加入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更传承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了解,对流行音乐进行合理选用,使学生的课堂兴趣大幅提升,并对不同音阶的判断得到加强,提升音乐联想能力,使教学活动更加高效。与此同时,要提升多元化教学目标,锻炼培养学生的乐理与视唱能力,并使学生的审美以及综合素质能力进一步提升。通过乐理与视唱的多元化教学,拉近学生同课程训练的距离,使学生的创造力与音乐素养得到提升,促进乐理与视唱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教学设备的应用
         乐理与视唱作为一种实践类课程,课程教学的教学体系应更具维度,教师应在教学中使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应用,这种教学模式更能促进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教学技术信息化大范围走进课堂,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幻灯片以及联网教学功能,使教师的板书书写时间大大缩减,提升了教学效率,有更多的时间为学生进行疑难解答。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乐理与视唱课程教学中,同样可以对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充分利用,利用音响设备将视谱与节奏感相融合,教师可利用设备进行录播与回放。当学生对某一点产生疑问时,教师可及时暂停对问题进行讲解,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解除后,又可继续对教学视频播放,保障了教学的连贯与高效。同时,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选用不同的音乐软件展开教学,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对乐理知识的差异性进行讲解,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使学生对一类教学知识点精准掌握。在进行视唱教学时,教师可引入不同风格的教学内容进行播放,使学生对音乐的魅力充分体会,使学生自主的将课程教育与专业需求相融合,将辅助类课程融入进专业的延伸,使音乐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提升。
(四)艺术学科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在一定音乐知识的基础下,将音乐知识同幼儿教育相结合,为素质化教育打下牢固的基础。而艺术学科教学可使学生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培养艺术素养,使教育价值最大化。因此,将模唱听辨与分析的教学方法与基础乐理与视唱相融合,使教学体系多维化,令学生自主对音乐产生认同感,提升主观能动性。教师也可组织相关活动,学生在教学氛围的引导下对教育知识主动探索,并鼓励学生对教育知识深入讨论。因此教师应调动出活跃的课堂氛围,对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制定,使学生在音乐素养提升的同时增强专业能力。
(五)学生的主体教学地位
         新课改中对学生的主体教学地位有明确要求,只有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昂,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得到提高,从而使教学目标高效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在乐理与视唱的课堂教学中,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糟粕,将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的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音乐的发展离不开新鲜的元素,音乐教学也是如此,只有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不断为课堂注入创新与想象,才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使教学高效进行。因此在这种情境下,教师与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必不可少,只有转变传统的师生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才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激发。比如进行钢琴(改为“视唱”)教学时,教师可合理给学生进行分组,一组扮演考官一组扮演学生,对曲目进行练习与互评,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显著提升。
三.结语
         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针对乐理和视唱仍存在问题与不足,其中课程的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符,同时教学内容的落后以及单一的课堂模式使教学质量整体较低。乐理和视唱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基础课程,不仅与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更与学生今后自主开展的幼儿教学质量挂钩。因此要跟随新课改的步伐,对乐理与视唱教学模式不断改进。教师要加强对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多元化教学理念,不断探索与实践,培养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为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包洪伟.浅述高职学前专业关于乐理与视唱课程整合后的教学新模式[J].知识经济,2019,(31):124-125.
[2]何燕卿.奥尔夫教学法在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视唱》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北方音乐,2018,(08):127-128.
[3]张婷.浅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乐理课程与视唱练耳课程的合并教学[J].黄河之声,2018,(03):43-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