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角色,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避免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再次出现。如何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一直是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策研究
一、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促使学生积极、自觉地进行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从而提升课堂效率。面对着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时会在课堂教学之余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活动,注重他人的思想状态,对待每一个鲜活的个体。面对学习优秀的学生时,主要抓他们的学习思维给他们留出悬念,避免他们总是感觉处于自满状态。例如对于那些比较聪明的学生,会在中午留出一些试题给他们做。由于他有时候不细心,很少全部做对,所以就用这点来教育他们,要求他们不要总处于自满状态,经过一次打击后就能好好听课几天。因此,对优等生要多多关注。
在教学中,总会遇到一些学习困难生,每次的成绩成绩不尽人意,上课不愿意认真听讲,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完成。在数学课堂中,面对一道简单问题,班级大多数人举起手愿意回答,他们却并没有举起手来。面对着这一现象,教师可以邀请其中一位同学来回答这一问题,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说道:“老师相信你可以的,哪怕答得不够好也没有关系,尽力就好。”那位同学的回答很好,虽然不够全面,但却也尽力而为。由此可见,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下,这些学困生也会慢慢变得开朗,愿意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逐步地说出题目的解题思路。借着答题的过程,教师也可以经常通过表扬的方法对学困生进行鼓励。如,“这位同学答得好不好”,学生们会纷纷说“好”。以此鼓励学困生来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鼓励他们在学习树立学好的信心,在下次考试中考得更好。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困生放松心态、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可以有效自身课堂学习质量和效率。
二、激活学生空间思维,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首先,通过丰富感知活动来让学生形成几何形体的表象。小学生对几何形体特征的理解,对周长、面积等的计算离开了几何实体,就要依赖于脑海中物体的形状、大小或相互位置关系,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理解等感知活动,在课堂学习中通过丰富的感知活动来形成几何形体表现,进而得到清晰的几何概念来形成一定空间观念。
其次,展开多角度的考察,注重空间思考。在涉及到几何知识时,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来进行多方面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来发展他们的空间素养。数学学习是思维活动,学生在学习中要发展自身数学思维,对知识进行多角度思考,发展自身空间思维。
再次,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思考时间来引发学生进行深思,但是,受限于课堂时间和内容往往不会留出时间,不给他们思考、表达的机会,这会遏制其创造性思维。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使课堂充满了“数学味”,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悟,提升思考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思考问题来激发数学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开展数学知识应用,体会理论实践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数学苍白无力,数学只有在生活中延伸才能显得生活的趣味。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传授和讲解理论性的知识,加之受到教材的限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同时,小学数学教育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和探索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现象,掌握数学知识。实际上,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知识,小到数的计算,大到经济规律的运行,这些都会运用到数学知识。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他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在生活中主动发现数学,感受数学的“存在”,从内心更加亲近数学。在讲解“分数乘法”这一知识点时,先为学生出示长方形直条图,其中标注的长度是“1米”。学生要思考要做一朵稠花用3/10米绸带,从直条图中表示已知条件?如何进行思考?(学生体会到3/10米就是1米的3/10)。学生进行思考后,再添加如果要做3朵这样的稠花,总计要用到多少米绸带。学生上台来在直条图上涂色表示要用的部分,再用算式来表示3朵稠花所用的米数,有的用乘法算式(3×3/10)、连加法算式(3/10+3/10+3/10)来表示,进而思考3×3/10的意义,学生认为是3个3/10相加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得到:分数与整数相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的理解,有效提升课堂学习质量和效率。
四、进行教学课后反思,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俗话说:“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令人遗憾的艺术”,数学教学的过程并非十全十美。在课下备课过程中,我们数学教师会花费大量时间结合实际学情来完成教学设计,但课后还要根据课堂教学情况来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找到教学中不如人意的地方,再找到原因、总结规律,不断成长。对于小学生来讲,教师在课堂授课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导他们进行学习、思考,学会发现数学规律,掌握学习方法,有效渗透数学思维。在课外之余可以多参与课题研究、学习新课改理念,更新自身教学观念,学习数学教学智慧,提升教学水平,对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提出见解,成为“研究型教师”。
数学教学要做好课外的“功夫”,注重教学的积累,结合日常生活以扎实基本功来展开课堂教学,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把他们培养成为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蔡艳珍.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147.
[2]蒋芳德.基于以人为本背景下提升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3):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