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思想

发表时间:2020/7/3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0期   作者:李文芳
[导读]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起着重要作用
        摘要: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人与自然内在协调与统一的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对于指导当代中国解决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化自然;协调发展;自然观;实践性
一、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概念
        “人化自然”是相对于“自在自然”而言的。所谓“自在自然”,是指人类活动尚未作用过的自然界,包括人类世界出现之前的自然界,以及虽与人类同时存在,但尚未被人类活动所触及的那部分自然界。“人化自然”则是指已经被人类实践活动改造过、被人类的实践中介过,打上了主体意志烙印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化自然的概念首先由黑格尔提出,是为了说明人类活动引起自然界的日益明显的变化。但是,他是在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提出这一命题的。黑格尔认为,“有生命的个体一方面固然离开身外实在界而独立,另一方面却把外在世界变成为他自己而存在的:他达到这个目的,一部分是通过认识,即通过视觉等等,一部分是通过实践,使外在事物服从自己,利用它们,吸收它们来营养自己,因此在他的‘另一体’里再现自己。[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使用人化自然这个概念,目的是为了论述人的本质力量,也就是人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到自然界身上,借助变化了的自然界表达出来,这种融入了人本质力量的自然就是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可以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将自然打上人的印记,在自然中融入人的认识、人的精神。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是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核心所在,并不是统一于某种物质存在,也不是统一于某种理念或精神。马克思还说:“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有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了。[2]”在此,马克思所谓的自然界是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对象世界而存在,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实践过程。
二、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的特性
        马克思批判了近代机械自然观的孤立性,从关系论的角度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多层面的关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思想。它具有以下特性:
        (一)实践性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劳动)中介的。劳动是人与自然界发生联系的纽带与环节,只有通过劳动,人才能逐渐认识自然,并且在改变外在的自然的同时改变自身的自然,劳动既是人类不断从自然界中获取生活资料,即再生产其物质生活的过程,也是不断地占有自然、改变自然,与自然建立并维系联系的过程。因而通过劳动达到的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是人与自然具体地、历史地统一于“人化的自然界”。

人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才可能真实地感知与把握自然,虽然自然界对于人来说是先在的,但是那种先在的自然界却不是人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现实中的人只能生活在被人类实践活动改造过了的“人化自然”当中。实践是“自在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的根本途径。
        (二)辩证性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但并不代表着黑格尔的这一理论百无一是。相反,在黑格尔的自然观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企图揭示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认识到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伟大历史意义并给予高度评价,同时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将它引入人类的物质实践,用辩证的眼光去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界,最终创立了人化自然思想。在马克思看来,“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3]”马克思正是从自然事物的不断运动中,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并阐述自然事物的,从而充分把握并阐述了人化自然的辩证发展规律,并由此体现了其人化自然观的辩证性。
三、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理论地位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论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为唯物史观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人与世界(包括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实践唯物主义理解,而马克思人化自然观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唯物主义;从任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是改造整个世界,而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任务主要是改造自然;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活动和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有利于更加刻地把握人类实践活动规律,对于指导当代中国解决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思想指引我国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在逐步实现人化自然的过程中,一边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边要继续谋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而社会发展又不是仅仅指经济增长,不是以搞铺张浪费、破坏环境、不为后人考虑为代价。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走出困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向现代化,最终实现人化自然的必然选择,是真正能够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形式。其次,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谐社会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等许多方面内容,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既说明我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也体现着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十九大报告首次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限定词之一,建设美丽中国的提出意味着我国要建设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需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提升,生态文明的提升也必须协同并进,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55.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7.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3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