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那么课外活动则是课程实施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因此,科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校内外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家庭资源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微型实验则是家校合作式科学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现正以其特有的魅力和价值,被小学科学教育专家、一线科学教师和广大家长认识和重视,他们还以不同的形式对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性探索。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微型实验的教育价值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突破课标与教材的限制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继承人类优秀科学文化遗产,掌握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基本的知识以及最基本的技能。但是,这些知识、技能主要通过学科类课程来获得,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间接的经验。因此,科学教师还需要开展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类课程以获得相应的直接经验,让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结合起来,形成能力、提高素养。微型实验就是这样一种活动类课程,在丰富学生的直接体验方面,是其他学科类课程所无法替代的。更何况,它与学科类课程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在教育内容上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在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上各具特色。因此,两类课程可以在不同阶段和场合发挥着不同的教育功能。
二、突破学校与课堂的限制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不了解社会需求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不会利用社会力量办学的教育是无能的教育。”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受学校和课堂的时空限制较强,而且各地的自然情况又千差万别。因此,一本《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和几套科学教材是不可能包罗万象的。在实际教学中,微型实验虽以“替补”的身份出现,但却弥补了科学教育在这方面的不足。还记得,山西革命老区有一位老师发现当地的农民很穷,于是组织学生搞科技活动,每人在自家的院子里种十棵葡萄树。开始时,受到了家长的强烈反对,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是学习,老师让学生种葡萄树,真是乱弹琴。但经过说服解释,当孩子们把葡萄种活了、丰收了,并且卖了许多钱,特别是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兴趣被大大激发,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家长再也坐不住了,敲锣打鼓地到学校去感谢老师,他们感觉到孩子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致富的本领。
三、突破班级与课时的限制
微型实验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活动,它不受班级和课时的限制,既可以以班级为单位搞集体活动,也可以跨班级搞大型活动,还可以是独立的个体行为;微型实验既可以在每周的活动课上做,也可以到家庭、社会、田野中去进行;微型实验既可以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搞活动,也可以完全按照学生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地进行研究活动。
一言以蔽之,小孩子对自己学习什么、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与谁研究具有主动权、选择权。角色的转换,方式的改变,使这种形式更加适合小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更加有利于因材施教,从而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
四、突破专业人员参与的限制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传统的科学课外活动一直局限在科技活动方面,并且都是由学校指派一名具有特长的科技老师来具体辅导学生的科技活动,与其他科任老师关系不大。新课程实施后,由于教育观念的转变,学校开始邀请专职科学家、发明家、科技能手到学校做兼职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各种科技、科学活动。
国外的先进经验也表明,科学家可以给小学生上科学辅导课,公共的科技馆、博物馆等场所都是孩子们科学活动的课堂。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员参与小学科学活动是实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大措施。此外,学校也不再把科技、科学活动当作科学老师的份内事,会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成为学生科学活动的协作者。让每一位小学教师都担负起小学科学教育责任,组织校外专业科学人员参与科学教育正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突破学校实验器材的不足
客观地讲,我国仍是一个人口众多,相对贫穷,教学资源匮乏的国家。小学、初中科学课要用到大量的实验器材,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但调查发现,过半数的教师认为学校现有的实验器材不能支持教学,主要是器材老化、稀缺、规格不统一和管理混乱。此外,一般的学校基本上不配备专职的实验员,这使得教师的课前准备和课后整理量都很大,并且这部分工作量往往得不到学校领导的肯定。
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实验”便成了自然现象,致使生动活泼的小学科学、中学理科等课程变成让人生畏的“背诵课”、“计算课”。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而开展微型实验,让孩子们或把微型实验带回家做、或收集材料带到学校等等,则可以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