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重要教学内容。但是,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概论》课程深入融合起来,增强《概论》课程的有效性。这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从理论上提出个人的几点看法,供《概论》课程教学的参考。
关键词:《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合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90多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90多年。《概论》课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线,概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90多年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南,也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的体现。要把这一思想变成理论成果,引领人民的思想信仰,转化成一种价值体系,成为人民的自觉的信仰。要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尤其是高校的思政课课堂,成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概论》课程融合的必要性
《概论》课是大学思政课的重要课程之一,它的学时多,学分高。《概论》课就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问题,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这两大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独特的探索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基本体现在《概论》教材最新版本的内容中,但是,传统《概论》教学思维一直把教学重点放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上面,往往在教学中略讲甚至是不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很容易跟时代发展相脱节,当然也不能从根本上完成《概论》课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概论》课中,加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显得很有必要。
1.丰富和发展《概论》课的教学内容
《概论》课教学突出的是理论体系的教育,它既突出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也突出理论体系形成的结果,《概论》课教学要贯穿这两个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形成的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概论》课教学的内容要随着变化而变化,这是《概论》课教学的重要特点。这一点,从《概论》课程名称的变化和《概论》教材版本的变化可以体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于毛泽东时期,成于邓小平时期,发展于江泽民时期,胡锦涛、习近平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它既突出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也突出理论体系形成的结果。《概论》课教学的资源主要来源于这两个方面,通过《概论》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学生的自信既来自于过去,就是我们的历史,更来自于我们的现在,也就是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变化。过去,《概论》课教学只注重过去,忽视现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没有从根本上引起90后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鲜活的教学素材,它提出的系列观点跟90后学生的思想发展很容易融合,从课堂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不仅非常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且非常关注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成长历程。
2.有利于发挥《概论》课“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
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认知,关键在于教育,《概论》课应发挥“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从国家开设《概论》课的目的和课程的性质都体现这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经过5年多的实践,被证明是一种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的总结,在全党、全国乃至全世界产生很大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概论》课的重要教学内容,通过宣讲,要让学生弄清楚这一思想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过程、精神实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首先是中央的明确要求,十八后,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上至下,全面推进。作为一项政治任务,高校必须配合中央完成,因而思政课责无旁贷必须发挥主阵地作用。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才能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完成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校教育的本质在于抓住“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概论》课也必须抓住这一根本问题,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发挥《概论》课“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
3.应对西方价值观挑战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的一种价值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重大思想观点,在国外产生较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过去意识形态的对内而不对外的弊端,也是提高中国在国际上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被翻译成多种文体在国外出版发行,国外许多民众关注习近平的反腐力度,关注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成就,关注习近平治国的新思维。这是以前很少出现过的现象,从根本上讲,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苏联解体后,重新创造影响力的重要体现。意识形态是一种“软实力”的表现,当今国际竞争,“软实力”是重要的内容,美国用“软实力”搞垮东欧和前苏联,现在又想搞垮中国,这一直是美国战略目标之一。中国不能掉以轻心,意识形态的对抗一直是中国的短板,习近平高瞻远瞩,提出“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思想,扩大中国影响力,尤其是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思维等方面在国外的影响。
这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成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概论》课程的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理论成果,是《概论》课程2018版教材规定的重要教学内容。《概论》课程整个教材体系主要按照传统的叙事方式,以时间为序,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及影响。因此,如何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是《概论》课程能否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概论》课程面对的主要是90后,甚至是00后,如果一成不变的完全按照教材体系,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最后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生的兴趣会大大降低。所以,按照这种逻辑顺序,教师的授课点基本上只停留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上,整个《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基本流于形式,学生对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不了解。会削弱学生对党的大政方针的理解和认同。因此,在《概论》课程中加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拉近《概论》课程与学生的时空距离,显得很有必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基本内容的融入: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专题式教学
《概论》课程教学采用专题式教学是提高教学时效性的有效方法之一,专题教学可以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概论》课程主要围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等问题展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这些重大问题,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重大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可以围绕这些问题,采用专题教学方式,比如,习近平的经济建设思想;习近平的政治建设思想;习近平的文化建设思想等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题教学中,突出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理论成果,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改变传统的教学叙事逻辑顺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题教学,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倒推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维方式的融入
《概论》课程要教给学生什么东西,这是教学中一个长期困扰教师的问题。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国家985、211之类的重点高校《概论》课程重点在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一般高校的《概论》课程重在对学生的知识点的教育。这种观点带有某种偏见,长期影响高校思政课教育。其实,不管是重点高校,还是一般高校,《概论》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得很重要。《概论》课程主要内容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离不开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在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他们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这成为他们能够理论创新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理论创新的重要体现,理论本身显示出习近平思考问题的独特思维。
首先是习近平的创新性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品质,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概论》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并且把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起,这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的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认为思维源于直接经验到的疑难和问题,思维在于“把困难克服,疑虑解除,问题解答”。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面对中国在新的历史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一种创新的思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体现这一点,习近平从个人梦想引出中国梦,从生态文明引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从中美关系引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从周边外交引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其次是习近平的哲学性思维,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习近平,他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显示出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体现出习近平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习近平谈到中国梦时,联系到人民梦想和世界梦想。习近平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看成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统一体。这种哲学性的思维方式是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很重要的一种品质,学生不缺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缺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魅力源自于它的的哲学思维方式,《概论》课程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契机,让学生领会哲学思维方式,学会哲学思维方式,才能真正让《概论》课程影响学生一辈子。
3.习近平的伟大人格魅力的融入
《概论》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思维方式,同时要让学生感受伟人的人格魅力。从伟人的人格魅力中,让学生增强对党的大政方针的理解和认同,习近平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60年代,习近平响应毛主席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习近平奔赴农村广阔的天地,用青春青春践行着革命理想。对我们90后的年轻学生来讲,这触动很大,个人的成长只有与国家、社会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人生才有价值和意义。习近平爱好读书,吃苦耐劳,他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了解,他把传统文化与执政经验结合起来,提出了“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执政理念。习近平在江西考察期间,在和南昌大学走出的大学生“村官”交谈时指出:“农村基层的工作经历是人生的一个坐标,有了这个经历,就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群众、如何尊重群众,知道什么叫实事求是、如何尊重事实。”从习近平这段话不难看出,插队这段经历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概论》课程要求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了解中国国情。习近平的成长经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列。学生从习近平的人生中,很容易感受这一点。因此,在《概论》课程教学中,抓住伟人的人生细节,运用伟人的人格魅力,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会起到意想不到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0页
[2]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6页
[3]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8页
[4] 阿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途径与探索[J],济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5] 姜 冰.教育思想大讨论对“两课”教改实践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3):80-81.
作者简介:陈志杰(1976-),男,湖南新宁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培正路53号(广东培正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电话:13512784706,邮编:51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