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对广东高职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为背景,分析了广东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诊断与改进的需求,并从五个维度进行了专业诊断与改进的路径研究:诊断专业与经济发展的适配度,改进专业设置;诊断专业的产教融合度,改进协同育人培养模式;诊断教学资源的满足度,改进教学环境;诊断教学活动的有效度,激发内生动力;诊断教学目标的实现度,调整人才层级结构。
关键词 专业诊断;改进路径;人才培养质量
1 引言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新兴产业不断聚集,对广东高职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职传统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广东高职院校需要输出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需要高职院校根据大湾区经济发展进行专业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专业诊改”)。
本文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为背景,首先对广东高职院校专业诊改进行需求分析,进而从专业与经济发展的适配度、产教融合度、教学资源的满足度、教学活动的有效度、教学目标的实现度五个维度探究专业诊断与改进的路径,从而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 专业诊改需求分析
2.1 适应产业结构转变
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特点是创新驱动发展,新发展带来新的人力资源需求,也引发高职专业巨大变革,《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拓展各领域的合作,“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实现人才的有效供给[1]。根据规划,大湾区未来将重点突破新一代通讯、智能制造和生物科技等新兴技术,由技术升级带来人才技能要求的升级,随之而来,将需要大量相关专业人才,比如2019年,广州企业紧缺岗位有很多新兴技术产业的岗位。高职院校应该意识到技术的创新带来了新的产业布局趋势,学校应在专业布局中将专业与产业对标,通过意识理念更新、教师技术培训、实训设备升级等方式,整合专业资源,优化师资队伍,提升专业与产业的适应度。
2.2 调整专业设置
高水平的专业质量是高职院校输出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是能否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专业也是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教学紧密连接的纽带。影响学校专业设置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除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外,和职业岗位群的变化、学生需求密切相关,内部因素则有教学资源、实践条件、教师团队等。所有因素里面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是起点,也是根本。学校只有对标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要求,分析产业变革下职业岗位变化,整合校内资源,调整专业结构和设置,才能顺应经济发展提升人才质量。
3 专业诊改路径研究
3.1 诊断专业与经济发展的适配度,改进专业设置。
首先通过诊断专业与经济发展的适配度,改进专业设置。截至2020 年,粤港澳大湾区9 市拥有高职院校有七十多所,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等地,根据统计数据,各专业大类与大湾区经济发展能基本适应,比如第一产业专业大类目前基本适应大湾区经济发展。但专业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存在,比如第二产业专业大类已不能完全适应大湾区发展,第二产业已逐渐向高新制造业升级,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制造类专业仍然是传统课程,专业设置和内容出现了滞后。第三产业专业大类已超出其发展,由于办学成本等原因,部分专业规模太大,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分析大湾区发展规划,对标大湾区产业发展调整专业结构进行专业诊改,改进专业设置,提高服务新兴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提升专业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适配度。
3.2 诊断专业的产教融合度,改进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坚持产业融合是粤港澳大湾区职业院校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需要改进协同育人模式,主动融入大湾区产业发展,积极实施专业诊改。首先,应将市场理念引入高职教育教学全过程,与产业龙头企业合作,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支持高职教育,催生合力提升学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其次,发挥大湾区资源集聚优势,对接大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战略和战略新兴产业,实施专业集群发展战略,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大湾区资源集聚效应,构建平台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增强学校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最后,诊断专业是否实现了为大湾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不断改进协同育人培养模式[3]。
3.3 诊断教学资源的满足度,改进人才培养的软硬件环境。
3.3.1 人才培养的软环境——教师团队
教师团队是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从发展规划、规模、比例结构、双师素质诊断等元素诊断专业的师资团队是否满足专业需求。由学校的师资管理部门牵头制订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规划,要求教学团队的发展目标与大湾区发展需求一致,根据目标,进一步分阶段分解任务,根据任务要求,评价团队建设方法和计划是否能有效促进专业发展。根据团队构成比例,判断教学团队的规模是否合适,团队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教师,比如计算机技术类的骨干教师,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协调;团队的结构要合理,由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职称的老师构成,新教师对新鲜事物比较容易接受,而且比较了解,能容易参与教学改革。教师“双师”素质和社会服务能力要满足教学需要,这是诊断教师团队的关键,教师“双师”素质决定了社会服务能力的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决定专业教学与大湾区建设的融合度,因此,诊断一支教师团队是否满足专业要求,社会服务能力是重要因素。
3.3.2 人才培养的硬件环境
硬件教学条件是否满足是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实践教学条件是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诊断实践教学条件的满足度,主要从数量、设备先进性、效率等方面开展。首先,学校实训室规划、数量、设备配置是基本的诊断要素,实践教学条件需要有与产业发展相适配的建设规划,建立与新兴产业和新技术发展相适配的创新创业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室,综合评估是否满足日常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需求。其次,诊断实践教学软性条件,校内实训室的管理规范和大湾区企业管理要求是否一致,是否向学生开放并有较高的使用效率[4]。
3.4 诊断教学活动的有效度,激活内生动力[4]。
专业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度,课程体系是关键。高职院校和大湾区合作企业致力于共同培养未来职业人才,学校提供条件让企业融入专业教学活动,从专业课程体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建立合作机制,激发企业和学校的内生动力。首先诊断专业课程体系是否科学,比如通过调研大湾区的企业,进行岗位能力分析,诊断课程是否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内容是否与新技术发展一致,且对接大湾区新兴产业的岗位职业标准、专业理论、实践技能。其次,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系统设计实践教学课程,实训教学占一定的比例,且部分课时能在企业完成。最后,开展多元参与的考核,由企业工程师进行指导和考评,以项目考核的方式进行,根据考核结果,使用激励机制激发校企双方的内生动力[4]。
3.5 诊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度,调整人才层级结构。
随着大湾区新兴产业的出现,教学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也随之需要提高。中低端岗位被智能化,数字化设备大量取代,人才的层级结构也被打破,出现失衡。通过跟踪广东高职学生在实际岗位的就业情况,诊断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不断调整人才层级结构。比如部分专业实施分层教学,变更教学内容,增加教学难度,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新技术和新工艺,部分优秀学生培养进入职业本科继续学习,毕业后能满足高端岗位的技能需求。
充分运用状态数据库和专业诊断报告进行过程诊断,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分析每年的状态数据,监测专业建设目标任务完成、学生的学习目标完成情况。和第三方结构合作进行外部诊断,如由麦可思调研毕业生月收入、职业现状吻合度、核心知识满足度等就业质量数据。将学校的专业诊断报告与质量年报相结合,完成专业诊断后,将诊断内容纳入质量年报进行发布,接受社会的监督。
4 结束语
本文给出了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诊断与改进的路径,从五个维度进行诊断:专业与经济发展的适配度、产教融合度、教学资源的满足度,教学活动的有效度、教学目标的实现度,并实施相应的改进措施,以适应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输出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方一,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粤北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18):32-36
[2] 陶红,单丽娜. 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9( 9):126-131
[3 王志凤. 高职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9(22):60-61
[4] 万德年. 高职院校如何做专业诊断与改进[J]. 职业技术教育,2017(17):58-61
[5]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J].教育与职业,2014(33):10-12.
[6]李宾,董福荣:广州高职院校发展中的战略选择研究——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分析[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9.2(7):90-96.
[作者简介]所辉,女,1979年生,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2018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DJG2019066)、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2019年度课题(编号:2019GZGJ174)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