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发表时间:2020/7/3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0期   作者:陆阳
[导读]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
        摘要: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核心素养成为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指向,作为连接总的核心素养与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的桥梁,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厘定是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前提,笔者对核心素养内涵进行了简要分析,又结合自身学习工作经历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学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的责任等四方面对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标志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将启动,各个学科也在制定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也正向广大教育者征求意见。作为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如何在教学中落地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在此之前,理解核心素养内涵和理解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就显得格外紧迫。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搜索相关文献进行学习,结合近期教学和交流的经验及反思,对以上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 18 个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是国家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课程和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即三维目标要求在学生身上的综合体现,二者都是指向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核心素养体系”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引领各学科课程改革进入“内涵式”发展的顶层设计。
        二、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具体到各个学科,又细化为学科核心素养。高中信息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责任”四个方面。
(一)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对于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并不陌生,当前的课标和教学中一直在谈信息意识的培养,不过新课标征求意见稿对其有了进一步的解释,更加具体,可操作性更强。新课标征求意见稿中的解释为“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够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指学生在遇到信息处理问题时头脑中对该问题的处理过程、使用工具、具体方法的快速反应。例如文本加工教学中学生面对“夸夸我的家乡”这个主题任务在头脑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这里其实不仅仅涉及信息技术学科,其最初的构思规划会涉及历史、地理、文化、饮食等诸多方面,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更多的是为其搭建平台,然后用技术去实现综合各科知识所形成的问题解决方案。这个基于任务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的敏感度具体体现为:使学生在遇到图文混排问题时,头脑中快速出现排版的工作流程、各种排版的样式、图片环绕方式、艺术效果、文字的大小和字体间距等处理方法。
        “信息价值得判断力”是指对信息准确性、客观性、权威性、时效性和适用性等方面的判断能力。在文本加工教学中学生面对“夸夸我的家乡”这个主题任务时具体体现在适用性和准确性上。适用性是指学生从众多素材中挑选出适合自己主题的图文。

准确性是指学生在此过程中去判断收集的信息是否客观存在,构成信息的各个要素是否都接近真实状况,有没有人为的偏差等。因此学生在制作作品时要多从阅读者、使用者、观看者等角度去思考问题,要让受众尽快的抓住要点,理解作者的观点。
        (二)计算思维
        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教授指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在很多文献中描述计算思维时必提编程和算法,让人觉得非常高深难懂。新课标征求意见稿中对计算思维有这样的解释:“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因此,以文本信息加工教学为例,笔者认为“运用计算机解决图文混排问题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就是计算思维。这里面包括资源搜集、整理、提炼、设计、美化、批判、操作等诸多思维活动,当然所有思维都是围绕如何利用计算机的应用软件解决好文字和图的混合排列问题。再如,信息资源管理教学中如何合理的管理桌面图标、文件等,在使用电脑时能够高效的找到所需的文件和软件,这也是计算思维。这些计算思维的深度,相比程序设计中的抽象、建模、设计算法而言是简单的,但更具普适性。
        (三)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一个新提法,尤其是数字化学习。新课标征求意见稿中的解释为“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学习指导等资源,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下完成一个全新的图文混排作品,这就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可以说每一节以作品为任务的教学都是在让学生在创新,因为学生做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只是创新的水平有差异。而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就是数字化学习的一种形式。当然新课标征求意见稿中提到的数字化学习比这还要宽泛,例如利用微信、在线学习系统、网络公开课等数字化资源学习,其目的就是通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不断提升全体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素养水平,从而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迎接数字化时代的诸多挑战。
        (四)信息社会的责任
        信息社会的责任在早些时候就有提及,但是随着近年来信息安全、道德问题的日益严重,使得信息安全防范、信息道德和法律意识提升成为当代学生的必修课。新课标征求意见稿中对信息社会责任的解释是“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有相关的修养,又要明确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要更要注意保护自己。既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又要有理性判断和负责行动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认真严肃的对待这部分内容,要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信息社会每个成员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
        总之,作为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要理解核心素养内涵及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要厘清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独特贡献。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分析应以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又要兼顾总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精选课程内容,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7(1):66-73.
[2] 姜宇,辛涛,刘霞.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6):32.
[3] 梁砾文,王雪梅.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模式[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2):61-67.
[4] 任友群,李锋,王吉庆.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16(7):56-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