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的地位毋庸置疑,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却日益边缘化,陷入重重困境。高中作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和教师的个体性, 唤醒学生的“生命”,引导他们进行更有效的自由表达,为生命写作的同时,自然做到为生存写作。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个体性 为生命写作
一、尊重学生的“个体性”
学生的生命成长有不可逾越的阶段性,生命表达有自由奔放的灵活性,生命发展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作文写作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最多只是引导者,但我们却很少关心过作为“主体”的他们的人生经历,也很少关心过他们的迷惘与困惑……我们一味强调的有效的作文教学,岂不主客颠倒?脱离了学生的个体性,任何“有效”的写作模式都不是万能的。我们又怎能够用几个所谓的写作模式,去向全班几十个具有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的学生个体推广呢?
二、尊重教师的“个体性”
既然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性”,我们是不是也需要尊重教师的“个体性”?沈红旗先生在《唤醒生命的作文教学》一书中提出“写作教学应是师生追求生命双赢的过程,只有不断深化生命意义、丰富文化底蕴的教师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生命”的观点,让笔者惶恐不安。
三、引导学生自由表达,为生命写作
其实,很多语文老师都注意到,在应试作文的框架里,学生往往不是一个具有“作文个性”的“生命体”。虽然很多老师也希望学生作文写出独特的“个性”,但又往往在“应试”的框架前,畏葸不前——到底“为生存写作”,还是“为生命写作”?鲁迅先生著名的“铁屋子的悖论”,便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点。我们唤醒了学生的“生命”,但却又万般难以打破“应试”的现实,岂不是徒增了学生们的痛苦?
但是,作为一位觉醒了的语文老师,还是应该让自己的脚步再往前走一些!走一步,再走一步,也许前面的道路就会变得越来越清晰!鲁迅先生不是还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唤醒了学生的“生命”之后,如何让学生们进行更有效的自由表达?
1、问卷了解学生,面批走进学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阿瑞提说:“每个人心灵当中都贮存着他对其所生活世界的体悟和感受……”我们应该尽量尝试着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学生。
2、题目贴近生活,作文走向高考
除了“面批”之外,我觉得语文老师在布置作文题目的时候,也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要故弄玄虚,也不要过早用高考作文的要求去约束他们。应该出一些贴近生活,且能够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的题目。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曾出过这样的大学自主招生作文题:《我的国文教师》、《忆母校》;在我国台湾地区,曾出过这样的高考作文题目:《读书的甘苦》(1965)、《一本书的启示》(1977);在西方德国,曾出过这样的作文题目:《假期里的一次冒险经历》、《一个令人兴奋的发现》……这些题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实际,贴近生活。假如我们的语文老师也多出些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生活”来,不要用过多的“应试作文”的要求去评价,多鼓励,作文水平慢慢就会提高。
3.读写结合微写作,点评融合大阅读
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周文骏老先生提出了“碎片阅读”与 “小微写作” 的概念。他说“碎片和小微具有易操作、可掌握、广适应的特性……人的本性是美的,学习是美的,阅读和写作是美的,碎片和小微同样都是美的。”“微写作”文字精短,基本在140 字到200 字之间,学生不视其为畏途,且“微写作”多切学生之身,与其生活距离甚近,言之有物,不至于强为文而空洞言。
我们可以结合高中语文课文来开展形式灵活的“微写作”训练。读与写相结合是一种很好的作文训练方式,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将写作与阅读结合起来。
例如,对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 中描写景色的段落,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手法,仿写一段喜欢的景色;如在教学完《祝福》《林黛玉进贾府》《氓》等文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几位女性形象分析上深度挖掘被制度束缚压迫下的女性群体意义,进而引发对女性社会地位的探讨以及对女性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拷问。
此外,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日常阅读中写读书札记,对某一篇文章进行批注,记录此时此刻的感想,让“微写作”真正融入平时的阅读中。
这启示我们,“小微” 可堪大用, “小微”可创大美,这需要我们高中语文教师注重“微写作”,并将之纳入作文教学体系。
4.改变课堂形式,尝试生命写作
当前我们的作文课堂的教学模式亟需作出改变,特别是那种采取灌输式的作文教学模式,它不把学生当成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剥夺他们的话语权,希望用一种所谓的“行之有效”的作文模式,把学生都禁锢在其中。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在语文老师的作文课堂里,愿意说出心里话,有更多的心与心的交流。或者,把作文课堂与活动课堂结合,也未尝不可。总而言之,当前的作文课堂,一定是需要作出改变的,如果希望学生的作文学习现状有些根本的改变的话。
笔者的思考是作文课堂不妨采取“主题词”的方式来操作。
笔者理想的“主题词”作文课堂模式是这样的:
(课堂)出示作文主题词——名家范文引路——交流阅读感受——唤醒记忆(启发思考)——互动课堂交流——书面片段写作——展示交流互评
(课后)完成整篇习作——教师书面批改反馈,争取和学生有当面交流
但是,笔者也尝试着上过几次这样的课堂,可谓喜忧参半,它有了学生的更大参与,但在写法指导上略有欠缺,而且在后续批阅上也有值得深思的问题。但如果撇开所谓的“方法指导”和“后续批阅”,其实学生还是非常愿意参与这样的作文课堂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样的作文课堂指导之后,写出了很多真实的,个性化的文章,如此鲜活动人!
而且采取“主题词”的方式,刚好可以和我们的必修教材的专题吻合起来。
必修一
向青春举杯 (作文主题词:青春)
获得教养的途径(作文主题词:学习)
月是故乡明 (作文主题词:故乡)
像山那样思考 (作文主题词:自然)
……
然而,这种思考还在于尝试完善之中,也绝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或者解决所有问题的,它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经验的锤炼!
美国学者乔以斯·威尔在其所著《教学模式》一书中说道:“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合所有的学习类型或学习风格而设计的。”作文课堂更是如此。
用“生命”唤醒“生命”,用“尊重”挽回“尊重”,让“生命”表达“生命”,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作文现实世界里,返璞归真,悟得本源。
参考文献:
[1]沈红旗.唤醒生命的作文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周文骏.“碎片阅读”与“小微写作”[J].东图书馆学刊.2013
[3]刘晓光.作文教学的生命化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3
[4]张西流.“微写作”入高考是有益探索[N].中国文化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