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人学思考

发表时间:2020/7/3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0期   作者:扎西巴姆
[导读] 随着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环保理念的推广和实施应从校园开始,让孩子们从小便树立正确的环境认知。当前,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已成为小学教学的重要构成。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让小学生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理解自然与人类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本文以理解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主体特质为切入点,详细分析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基本理念并提出若干建议措施,力求为垃圾分类的长期开展增添助益。
        关键词:小学生;垃圾分类教育;环境保护;人学思考
        生活垃圾分类教育是当前各行各业、居家生活的热点话题。学校是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场所,一切理念应从娃娃抓起。如何在小学校园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教育是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笔者以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从人学角度出发,分析认为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就要先理解和研究小学生的“主体特质”,尊重自然生命成长和发展规律,坚持环保即是生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硬道理。同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帮助小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垃圾分类习惯。
一、理解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主体特质
        小学生是学校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主体,因此在教育开始前,应充分研究和理解主体的特质,尊重主体的成长规律,只有把握好教育主体发展的黄金期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关教育部门应将生活垃圾分类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以小学生的求知欲为切入点塑造小学生的环保品格。小学生的主体特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强烈的求知欲。生活垃圾对小学生而言是带有神秘色彩的,需要借助想象力去探索,在揭秘的过程中获取乐趣。二是较强的可塑性。小学生犹如一张白纸,需要不断的描绘增加色彩。在学校、家庭的循循善诱下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形成科学、正面的能力和人格,正确认知垃圾分类、自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由此可见,在小学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必须体现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把握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基本理念
        任何实践操作都需要科学的理念指导,理念是实践的基础和前提。“环保”是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指导理念,要想精准理解这一理念,就要从要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一是人诞生于自然,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未满足更好的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不断改造自然,两者无法分割、互相成全。二是人类对自然的赠予愈发贪婪,但回馈给自然的有限。在此背景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受到各界广泛认可的理念,是人类对过度浪费自然资源的检讨和总结,是科学的、可持续的观点。将该理念作为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背景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帮助人类反思,正确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为大自然创造修生养息的机会,助力生态恢复。减少垃圾产生,增加垃圾的利用效率,转废为宝,造福人类。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将绿色环保、和谐共生确立为当代的价值观。

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和谐共生理念与小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相一致,只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助力,就能让其在小学生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活垃圾分类意识,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理念的传播者。
三、探索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路径
        1、体现学校主体功能
        确立学校在生活垃圾分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育人优势。编写生活垃圾分类教材,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渗透至校园文化建设和课堂教学。教材的编写要以学校的实际状况为出发点,并上报相关部门论证。在日常教学中,除完成教育部门要求的课程外,还要设计凸显本校特点的学校课程,将生活垃圾分类内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并通过考试检测教学效果。在特色课堂,教师不仅要讲解垃圾分类理论,还要借助经典案例,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此外,学校还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知识。例如,当前城市的学校基本完成了信息化建设,校方可利用电子屏、学校平台、微信等多媒体技术播放微视频、原创歌曲等作品,使宣传工作更加生动、具体,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2、发挥家庭辅助功能
        家庭是小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的影响重大。在开展家庭教育前,家长要先掌握足够的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垃圾分类教育中体会乐趣。家庭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共同参与。家长与小学生共同研究分类标准,做示范、立榜样。二是以身作则。减少制造生活垃圾,做到节约水电、餐桌光盘,树立小学生的节约意识。三是家务劳动。家长要充分发挥家务劳动的环保功能,制定家务计划,用家务劳动滋养小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品德。
        3、展现社会政策支持功能
        生活垃圾分类是国家倡导的,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的持续性行为。教育开展需要社会的政策支持,主要表现为:一是政策助力,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明确接受日常生活垃圾分类教育是小学生的权利,为其提供法律保护。二是学术引领,组织专家学者研发相关教育资源,从历史、文学、发展等多方面提供学术成果。三是亲身实践,以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为契机,经常性组织相关活动,为小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激发小学生参与兴趣,拓宽小学生提供接受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渠道。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形成,思想认知正处于懵懂时期,身体、智慧、知识不断成长,在此阶段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教育能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受益终身。为确保教育效果,各学校应在研究小学生主体特质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激发小学生的环保兴趣,进而形成终身习惯。
参考文献
[1]孙福胜,杨立雄.小学生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人学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0(02):119-120.
[2]韩己臣,张燕超,赵浚哲,陈孙龙.中小学生垃圾分类意识及了解程度调研分析——以青岛市黄岛区为例[J].环境与发展,2018,30(02):230-231.
[3]小学生生活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体系解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6,34(08):124-126.
[4]李莎,陈海滨.中小学生应成为垃圾分类收集的先锋队——昆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调查问卷解读[J].环境卫生工程,2013,21(01):48-49+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