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导向为基础的小学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10期   作者:林珍
[导读]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摘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过程却无法做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有的教师忽视了课外阅读与实践内容,有的教学开展的写作教学的质量较差等。因此,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践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重视课内外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并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着重突出核心素养关注的教学目标。如此,各类教学活动的教学价值都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也能够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活动

        核心素养是当前各学科教学的重点目标,而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够为学生学习理解其他学科以及课外的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用分层教学等理念,对课堂教学活动以及课外实践活动进行优化设计,使得这些教学活动囊括多方面的教学内容,并且能够吸引小学生的关注[1]。如此,教师能够使教学活动紧跟核心素养的导向,引导学生全面成长。
一、关注知识教学,发展基础能力
        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部分教师尝试着不断扩充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实现对学生知识、情感的培养,这样的尝试思路并没有错,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却由此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如此,该教师开展的教学便是低效的,无法达到其预期的目的。在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重视的便是基础知识的教学,只有在学生拥有足够基础能力的情况下,教师引入的课外资料才能更好地发挥丰富学生文化素养等价值。
        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两个方向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首先,教师可以基于长远的教学目标引入课外资料,辅助进行基础的教学[2]。比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识字教学融入各种类型问题的情况,借助课文文体辅助学生识记、应用生字。比如,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识字课文的类别有许多,如对韵歌、猜字谜、儿歌等。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仅需要让学生识记本节课的生字,还应当适度引入课外资料,为学生讲解这些问题的特点,并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已学过的汉字或者自己已知的表达0,应用本节课的文体进行游戏。比如,在《对韵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后半段引入《笠翁对韵》的部分内容,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简单剖析对韵的内容应当属于同一类型,如云和雨都是天气现象。如此,教师能够让学生对“对韵”有更深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罗列前几课学过的字,如“天地人”等,让学生模仿对韵歌进行“创作”。如此,教师既能够辅助学生巩固学过的汉字,又能够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
二、关注教学方法,发展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影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重要因素。一味的说教式、灌输式教学只能够让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成长,而合作探究、角色扮演朗读等丰富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教学的效率,还能够增强学生在学习中情感、知识、能力收获。

因此,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此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基于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合理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三年级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这一篇课文由三个相似的故事组成。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基于课文内容的相似性特征在前两个故事的教学中教授给学生理解语句、角色形象的方法,然后在第三个故事的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3]。比如,在第一个故事教学时,教师可以预设三个标题,以标题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标题分别为聚焦小猫的困境、聚焦老屋的心理、预测老屋是否会倒下。然后,教师再以创设情境的方式辅助学生感知小猫遇到的困难,并开展分角色朗读活动,在情境音乐渲染的气氛中国引导学生以契合角色情感的方式对课文进行朗读。如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能够对文章的第一个故事产生足够的理解,并且教师应当以同样的方式完成第二个故事的教学,巩固学生掌握的阅读方法。最后,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并将之前应用过的方法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自觉自发地进行阅读学习。如此,教师在达成既定教学目的的同时,又能够发展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
三、关注实践活动,发展综合能力
        语文与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都是以生活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为依据编著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当在课内外设计合理的实践活动,借助这样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不仅仅掌握理论性的知识,还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合理应用。如此,教师便能够达到核心素养要求的提升学生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目的。
        语文学科的实践活动有多种类型,教师应当基于实践活动与教学活动的相性安排实践活动。以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为例,这一教学活动能够丰富学生文学素养,以及辅助提升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4]。教师便可以为这一活动搭配读书分享会、角色与情节辩论会等实践活动,让课外阅读活动能够体现更多的价值。在实践中,教师应当设计好实践活动的时间以及具体过程,使得学生的交流与分享能够和谐有序的进行。在举办多次实践活动之后,教师便可以逐步减少自己对实践活动的管控,而是引导学生以兴趣为基础,在课后、周末自行寻找时间进行实践交流。如此,学生的交往能力也能够得到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改革方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仅应当重视辅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还应当重视在教学活动中锻炼与发展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要做到上述要求,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合理设计课内外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使学生在学习能够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并在交流中得到成长,而不是成为知识的盲目接受者。
参考文献:
[1]倪如玉.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探究与实践[J].小学教学研究,2020(18):70-71.
[2]张霞.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分析[J].学周刊,2020(21):55-56.
[3]郭文丰.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06):94-96.
[4]郭苏州.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J].当代教研论丛,2020(06):43-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